皮曙初+高雪梅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鄂州最大的機遇就是搭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這班車。”圖為鄂州城市新貌
湖北鄂州,三國時孫權稱帝的地方,也是馳名中外的“武昌魚”原產地,但如今這里更引人關注的“標簽”卻是“綜合改革示范區”。
這個一百多萬人口的地級市先后承擔了國家、省級40多項改革試點任務,為什么?
“總的來看,鄂州綜合改革示范效應已經顯現,多項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鄂州市委書記李兵有幾分欣慰,也備感壓力。
一級政府三級管理
《瞭望東方周刊》:鄂州是湖北省最小的地級市,可又是湖北改革的先行區和試驗田,對鄂州來說,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在哪里?
李兵:鄂州確實是湖北最小的地級市,1596平方公里,109萬人口。與湖北省其他地市相比,沒有資源優勢,也沒有地理優勢。靠什么為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直是我們苦苦思索的問題。
我們也逐步意識到,改革是鄂州最大的發展資源,這也是鄂州改革發展的經驗所得。換句話說,只有改革,才能突破地域空間的局限,才能爭得先行先試的權利,也只有改革,才能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才能提升鄂州的競爭力、影響力和享譽度。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行政層級是市-縣(區)-鄉(鎮)-村(社區)的“三級政府四級管理”,這造成各級政府之間層層設檻、相互分割,也導致政府效率不高,城鄉之間市場化通道難以打通,各區域之間同質化競爭嚴重,甚至相互拆臺等諸多問題。
因此,我們將破題的第一招瞄準行政層級改革。具體來說,是把“三級政府四級管理”縮減為“市-主體功能區-新社區”的“一級政府三級管理”。
《瞭望東方周刊》:關于行政層級改革,你能詳細談談鄂州是如何縮減,具體又是怎樣定位的嗎?
李兵:根據鄂州現有的經濟板塊,我們設立了紅蓮湖新區等八大主體功能新區,同時,將全市320個行政村規劃集并為106個新社區。
主要的脈絡大致是:基本公共服務由市級來統籌;主體功能新區則是放下包袱,集中抓經濟;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中心全部下沉到新社區,像結婚登記、出入境辦理、低保等66項服務事項,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務。
而且,為了確保新區實質性發展,我們要求各行政區的黨政一把手分別兼任一個新區的一把手。同時,出臺了13條扶持政策,賦予新區市級行政管理權限,實行扁平式管理。

另外,在產業布局上,每個新區須根據各自的稟賦和優勢,實現區域間合理分工和錯位發展。
比如說,三江港新區擁有優良的長江岸線、能夠實現鐵路、水路聯運,那么該區就在發展港口物流上大做文章。而梧桐湖新區、紅蓮湖新區擁有良好的生態資源,所以就著重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一個印章代替了136個印章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表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方面,鄂州有哪些探索?
李兵:以前,鄂州行政審批效率不高、發展環境不優是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政府對社會管得過寬,管得過細,造成群眾遇到什么事都來找政府,圍堵政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為此,我們專門召開會議,決定將市直部門的行政審批權向新區下放,以審批和執法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按照“簡化程序、明確責任、提高效率”的原則,對全部行政審批項目實施流程再造,并逐項設計流程圖示,加快推進鄂州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瞭望東方周刊》:從執行情況看,新政策有效嗎?情況發生變化了嗎?
李兵:拿葛店開發區來說吧,葛店開發區專門成立了行政審批局,將全市35個市直部門下放的77項行政審批和359個項目服務,連同相關審批人員,全部劃轉過去,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印章代替了過去的136個印章。
原來審批需要66個人,現在只有16個人。原來一個審批平均需要30天,現在只需要7天。
不僅如此,在葛店開發區,我們還設立了綜合執法局,承擔新區范圍內的所有行政綜合執法職能,對審批進行事中和事后監管。
通過這種審批與監管的分離,我們改變了過去左手審批右手監管的怪象,這有利于當事雙方的相互制約。
下一步,我們將把這一經驗向全市所有新區推廣,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市場環境。
《瞭望東方周刊》:據我們所知,鄂州啟動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和運營制度改革,在這方面,鄂州有哪些體會和實踐?
李兵:鄂州與全國許多地方一樣,政府負債率逐年提高。同時,城市資源與農村資源,私有資產與國有資產,在用益物權上設置了障礙,造成市場機制下的權能不能有效發揮。
所以說,推進市場化改革,首先需要破除的就是思想觀念的障礙。比如,我們啟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市場化改革,就是鄂州市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我們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全面清查,結果發現,市直218家黨政群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有129家辦公用房超標,超標8.49萬平方米,超標比率達到45.9%。
怎么將這些資產盤活?我們采取的方式是:將市直行政部門和承擔行政職能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分期分批變為經營性資產,經市政府授權注入新設立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進行市場化、資本化運作,用市場化手段盤活國有資產。
截至目前,通過清理匯總,歸集的資產總額達到28億元。有個單位辦公樓超標1.2萬平方米,我們安排了五個單位搬進去,而這些單位原來的辦公室全部騰退出來,交給公司來經營。

鄂州農民正在把新鮮番茄進行包裝外銷
最大的機遇只有一個
《瞭望東方周刊》:沿江城市把握“長江經濟帶機遇”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出先手,發展才能得先機。鄂州是如何把握這一新的國家戰略機遇的?
李兵: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對鄂州來說,最大的機遇只有一個,也就是搭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這班車。
鄂州除了梁子湖區是通過九十里長港河道與長江相連外,其他縣級行政區和開發區都緊臨長江。長江在鄂州市境內河段長約86公里,是主要經濟大動脈之一。
結合鄂州實際,我們的布局有兩個方面,一是推進綜合改革、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二是打造“一個中心、五大產業帶、兩個示范區”。
具體來說,“一個中心”是指鄂東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五大產業帶”包括沿江高新技術產業帶、沿江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沿江現代物流產業帶、“一都兩湖”沿江旅游休閑產業帶和沿江都市農業產業帶;而“兩個示范區”則是綜合改革示范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回顧過去這一年,鄂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1萬美元大關,尤其是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和農業增加值四項指標增幅均為全省第一位。
《瞭望東方周刊》:關于深化改革推動發展,鄂州今年和今后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李兵: 作為一個傳統工業城市,鄂州轉型發展包袱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去年,我們搶抓電商發展的機遇,全力建設中部電子商務基地,比如說唯品會項目當年建設、當年運營、當年受益,幾個月下來,線上商品零售額就超過了30億元,占鄂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以上,交了1.2億元的稅。可以說,電商產業在鄂州初戰告捷、小試牛刀。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實現電子商務企業的聚集,電子商務產業環境的優化以及產業領域的再擴展,爭取在較短時間里再造一個百億元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