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美
在21世紀初,中國還是一個不大經常在印度被提及的國家。印度精英階層更多看向美國和西方,普通的印度人,更多是關心自己的生計,最多再操心一下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
那時候提起中國,印度人最先想起的詞,可能是“龍”——一種只聽過沒見過、神秘莫測的動物,如同他們心目中的中國。
由于印度總理辛格曾在多個場合提起他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景仰,印度知識分子開始越來越熟知鄧的名字,并由此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之后的迅速崛起。
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城市之一,其外灘天際線較多地出現在印度媒體上,引起印度政商兩界熱議。印孚瑟斯(Infosys)、信誠(Reliance)等頂尖印度公司不久后即進入上海,開拓中國市場。
印度的中國先行者們,每次回到印度,總會用艷羨的口氣談起“上海”:浦西像歐洲,浦東像曼哈頓,是世界的未來。相比之下,德里的基礎設施太舊,孟買太亂。
在上海的一次聚會上,我親耳聽見一位印度公司的中國代表告訴他的中國朋友:“如果你對中國的發展還有怨言,你該去印度看看!”
于是,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討論:怎么才能讓印度擁有中國式的強勁發展?
最近一兩年來,印度老百姓腦中,關于中國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手機”。
中國是世界上智能手機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但印度的智能手機普及率要低很多,尤其是在農村和貧困地區,大部分人使用的還是普通手機。
數年前,中國產的“華為”“聯想”“酷派”等手機,因其超高的性價比,在印度銷路極好。一只人民幣幾百上千元的手機,不但可以通話、收發短信,還可以拍照,對不少月收入不過千元人民幣左右的印度老百姓來說,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說來有趣,當蘋果手機在中國攻城略地之時,中國產手機卻在印度席卷市場。
中國的智能手機“小米”最近也在印度高調上市。中國手機的熱銷,也引發了印度知識階層對于中國企業的關注。除了華為、小米以外,很多印度人都知道阿里巴巴;除了上海以外,很多印度人開始留意深圳。
當然,印度人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小驕傲”。比如,我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深厚的文化傳統之一,出產了這個世界上一些最好的文豪和思想家。近年來,我們又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出色的軟件工程師,還有比中國更加年輕化的勞動力人口。印度人的普遍想法是,如果中國行,我們也應該行。
莫迪總理的這次中國行,相信還會制造出未來更多關于中國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