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過去一年,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定。我們妥善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有序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機制,強化源頭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何謂社會治理?筆者理解:就是政府和社會組織、企事業、人民團體、社區以及全社會自然人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范管理和服務,就是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對社會領域的綜合治理的良性互動。
眾多慈善義工和志愿者以及社會志愿組織,是社會服務中一支宏大的社會力量,這支隊伍作為社會互惠機制中最活躍的因子,在社會治理體制創新過程中擔負重要責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慈善義工(志愿者)以提供接地氣、最直接的服務方式參與社會治理。具有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人性化等顯著服務特點,以自身技能、資源,解決現實社會中困難群體的諸多問題,這支慈善義工隊伍以社會責任為己任,解決社會矛盾、彌合社會裂痕、傳播真善美、建構良好社會秩序而實現的治理,敢于作為,敢于擔當。具體來說,服務型慈善義工(志愿者)主要通過以下一些形式參與社會治理。
一、慈善義工(志愿者)通過對困難群體的面對面零距離服務,幫助和解決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的興起,全國慈善義工組織也迅速發展起來。就南京慈善義工組織來說,現近10萬名慈善義工遍布南京城。慈善義工為解困幫扶在做減法,幫助一戶減少一戶困難群眾;為發展慈善義工參與社會服務在做加法,一是慈善義工活動感染吸引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其中;二是總會現有10萬名慈善義工來自10萬個家庭,10萬名慈善義工傳播慈善理念又感染10萬個家庭成員,每家按3個人計算,等于30萬,30萬慈善義工又分布在各個單位,又感召30萬個單位……還有450個慈善義工團隊,可想而知這支隊伍為社會服務的能量。廣大的慈善義工各盡所能,力所能及地利用自身技能、資源不計報酬地為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提供人性化服務,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出暫時困境,同時向受助群體宣傳慈善理念,實現人與人之間友愛關系。和諧社會關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所以說,慈善義工是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及社會和諧的主力軍,是治理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慈善義工(志愿者)通過對困難群體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解讀服務,促進政策資源使用。
全國各省市慈善義工組織都有一支或多支理論、法律、心理等政策性極強的慈善義工專業團隊,這支專業隊伍是困難群體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南京慈善義工隊伍中有30多支萬余人參與的專業隊伍,江蘇盛典律師事務所就是其中一支非常優秀的法律法規解讀隊伍。他們經常走家串戶,按需所講,開展大型廣場宣傳、咨詢等有關政策解讀活動,向服務對象介紹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受助方真正了解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及其意義,增進他們對政府多方的理解和支持。這支隊伍充分利用政策資源融入和參與社會治理,開展幫困助貧,自營創建,在政策框架內用足政策,實現慈善目標,體現社會價值。
三、慈善義工(志愿者)通過對困難群體開展零距離服務,聽其訴求,多方聯動,解決問題。
現實的社會層面上,困難群體要表述和反映訴求的機會較少、渠道較窄,常常不能如愿與相關部門和領導面對面地溝通和進言。眾多慈善義工(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是困難群體的朋友、知心人,他們經常走進困難群體中間,為其開展各種服務活動,在傳遞愛心的同時,留心聽取困難群體表達的愿望,并向政府和社會組織反映這些訴求,積極當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使政府和相關部門及研究和探討民生的參事者們多方面了解民意,有助于化解社會各種矛盾,融合社會大家庭真正的一家親。社會治理的是一個綜合體,其中包括困難群體的聯動。
四、慈善義工(志愿者)對困難群體多種形式的服務,使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積極性不斷增強和提高。
慈善義工(志愿者)雖然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但是文化程度和素養相對較高,他們在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向困難群體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慈善理念,使困難群體的意識和思想融進我們社會治理之中,幫助困難群體提高參與能力,與大家風雨同舟。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提高了,社會治理的綜合水平也會相應提高,盛世的曙光為期不遠。
進一步搞好服務型社會治理,必須在外部條件和內在能力方面作出努力。在外部條件方面,應建立科學系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將人文關系融入社會保障服務。這要求將社會工作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以使社會工作能在制度框架內與其他力量協同發揮服務治理的作用。就內在能力而言,社會工作者要積極了解和熟悉國家政策,深入實際了解城鄉居民的現實需求,及時有效地開展既遵循政策又具有人文關懷的服務。同時,要善于將幫助困難群體和協助其發展、解決現實問題與倡導政策改進、解決社會矛盾與促進社會和諧很好地結合起來。
時代的步伐猛推社會治理客觀、良性、公正、健康地發展,是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主旋律。但是,我們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治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應該努力避免一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少走彎路,少繞圈子。多些科學、少些獨斷;多些實踐,少些憑空;多些親力親為,少些只聽匯報;多些傾聽人民的心聲,少些偏激的判斷;多些融合,少些隔閡。社會治理是一個綜合體。社會治理,既服務于民生,同時也是為了促進民主。只有用民主的辦法,才能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有解決好了民生問題,才能更穩定、更有序地推進民主發展。
社會治理是一個聯動體,需要社會廣泛的參與,我們生活在這個國度里,都為國家發展和治理出謀劃策,提出合理化建議。有序的和有效的社會參與,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需要足夠的合法渠道。與社會政治參與的需求相比,我國的制度建設明顯滯后,參與渠道不多。這就促使政府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成熟的公共參與的制度框架,讓更多的社會公民通過合法的方式、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渠道、科學化的實施、良性互動的配合等有序地參與公共生活的管理,推進社會治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