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常春


《最強大腦》的口號是:讓科學流行起來!而我們的口號則是:讓數學流行起來!
第一季有一期對戰西班牙,教授馬丁·洛佩茲的“騎士跳”,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首先就是一個棋盤上的由來已久的數學問題,很是有趣.
這一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紀的古印度的恰圖蘭卡.之后許多數學家都曾鉆研此問題,包括歐拉在內.我們稱之為“騎士巡邏(也叫騎士巡游)(Knight's tour)”:將一個國際象棋的騎士(或稱馬)放在棋盤上,有什么路徑能使它按照規定走法(馬步)走遍棋盤上每一格而無重復呢?
于是,“騎士巡邏”就成為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趣味問題流傳下來,思考這一問題的人的初衷可能是為了好玩,但是數學家們卻要思考趣味問題背后的秘密——找出所有的“騎士巡邏”路徑.
H.C.von Warnsdorff在1823年提出了第一個系統化解決騎士巡邏問題的方法-Warnsdorff規則,
騎士巡邏問題其實是圖論上的一個求哈密爾頓路徑問題,假若騎士能夠走回到最初位置,則稱此巡邏為“封閉巡邏”;否則,稱為“開巡邏”.孫徹然為馬丁教授設計的這個問題,初始點與最終點之間剛好也滿足馬步跳,所以其實就是一個“封閉巡邏”.
接著,我們對比下“騎士跳”的規則:
在200~500之間任意選擇一個三位數,然后在8×8的國際象棋盤中任意選擇一個騎士的起點和終點,并且在起點格中任填寫一個數字,然后按照國際象棋中跳馬的規則,每走一步填寫一個數字,直至走完整個棋盤.所走路線不能重復,填完之后,每一行每一列之和等于之前所選擇的三位數.
不難發現,最大的區別在于最后的一句話:“填完之后,每一行每一列之和等于之前所選擇的三位數.”
這不就是一個類似幻方的填充嗎?
幻方,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起源于中國的河圖洛書,義被稱為縱橫圖,公元13世紀,我國數學家楊輝首先對其開展了系統研究,歐洲的研究則要推遲至14世紀后,這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家伙”啊!(關于幻方的科普書籍也有很多,比如吳鶴齡所著的《幻方及其他——娛樂數學經典名題》、談祥柏所著的《奇妙的幻方》等,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
而且比較巧合的是,數學家歐拉在這兩個問題上都有過研究,他設計的馬步半幻方(注:如果不能保證對角線相加等于幻和,就是半幻方),就很有意思.
如下圖所示,在8×8的方格中,從1出發,按照國際象棋中馬步走法,可以一直走到64而沒有重復.
(注:之所以是半幻方,是因為利用馬步構造偶數階幻方非常困難,至今沒有完美結果.)
這個發現令我們有些激動起來,因為半幻方就是利用馬步跳來完成的,那么細想想,“騎士巡邏”與馬步幻方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
小小的一個“騎士跳”,竟然融合了“騎士巡邏”和幻方兩個歷史上都鼎鼎大名的數學趣味問題,而且溝通了中西文化,真是意義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馬丁教授的能力也很了得,他很可能是熟記了一個八階的半幻方,并根據孫徹然提供的起點和終點現場尋找“騎士巡邏”的有效路徑(一開始沒找到,有些失誤),然后通過對比起點和終點的數字與原來數字的差,以及八階幻和260與477的差,進行加減運算后,得到了最終的一個解,
步驟可以演示如下:
1.記憶八階半幻方一個,盡量規律性強些(甚至就類比于“騎士巡邏”的路線來操作,現場制作八階半幻方),方便記憶,如下圖所示:
2.孫徹然給出起點和終點的位置及相應的數字后,根據起點和終點尋找“騎士巡邏”的路徑,如下圖所示:
要找到這個路徑并不是很容易,但是也有技巧可循.這里只稍作提示:觀察上圖的同類型區域(陰影區分),是比較容易實現馬步循環的,一共有4種不同的類型,而你只要找到從一種類型跳到另一種類型的策略,就可以找出這個路徑.規律性比較強.
3.根據數字31以及總和477,我們開始計算:
1比31少了30,要減,所以1到8的數字都要加上30,以保證每行每列的和同時增加30;
而新的和477比八階幻和260多了217,現在還差217-30 =187,那就簡單了,類似的方法,將49到56的數字同時加上187即可!最后就能得到馬丁教授的那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