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改革舊有的傳統古典詩歌教學方法。以新的,貼近學生學習能力、愛好、興趣的教學方法、方式提高古典詩歌教學的效果,是作為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古典詩歌; 讀詩;畫詩;味詩;悟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記載著民族悠久的歷史,承載著民族深厚的情感,傳載著民族不屈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欣賞詩美、領略詩情,我對傳統的詩歌教學方法進行了嘗試性地改進。
讀詩—品讀詩歌語言美
古典詩詞,特別是格律詩,講究押韻、平仄。詩人創作時情感帶動著語音和語義自然流淌而出,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一定是恰當地體現了音和義的完美和諧。而這也正是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代詩詞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所以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詩歌預習階段,我就反復指導學生口誦心惟,反復咀嚼體悟,潤養身心。在吟誦過程中,學生得到了陶情冶性的快樂,同時收獲了閱讀的快樂和二次創作的滿足,更深深地被詩詞博大精深的語言魅力所傾倒。如王績在《野望》一詩中,描繪了薄暮中所見之景。詩人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設色點染,再用簡約文筆粗筆勾勒,描繪了傍晚舉目回望,到處一片秋色,在太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和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富有動態美。而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反復低朗讀、吟誦讀中,深深地被這幅山家秋晚圖所陶醉,而圖中的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的巧妙配合并非借有色之筆而是借極具表現力的詩歌語言。所以對于古典詩詞的教學,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和吟唱是學詩的關鍵一步,更是提高學生對詩歌感知力的基礎。
畫詩—勾畫詩歌圖畫美
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詩畫相通,一首首精妙的詩歌,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我在詩歌教學中,用極盡可能地各種多媒體教學設備、網絡資源、個人的聲音和語言的藝術將詩歌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畫面,這對于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欣賞詩美大有益處,如:我在教授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課時,引導學生感受景物由遠及近,村邊綠樹環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燦燦,村莊坐落平疇,而又遙遠接青山,幽靜而閑適,主客飲酒交談,臨別之時主人相邀重陽賞菊,客人笑而應之。一幅散發著泥土和稻花清香的農家田園風光如現眼前,這極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急于誦讀的興趣。
味詩—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意象是詩人抒情和表意的基礎載體,學生只有準確地把握和理解詩歌意味和內涵,才能體味到詩人在意象中所富存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在教授曹操名詩《觀滄?!分畷r,為了能學生準確和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懷和抱負,我著力引導學生尋找和理解詩中意象及內涵。曹操在詩中描寫浩渺無邊,氣勢雄偉的大海時寫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在前文所描繪的廓落無垠的宇宙大背景之下,縱意巖開大筆,以大海的雄偉的氣勢、闊大的氣象作為詩歌的意象,把大海的威嚴和力量托現于學生面前,學生根據自身所積累的成長經歷以及對文字的感知力,能夠深深的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大海與天相接,空濛而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及至銀河的運行似乎都是大海的自由吐納,大海此時已非實景中的大海,實已與詩人心中所孕之情合而為一,也即詩歌中的中心意象。此時,學生自然地理解到吞吐宇宙,氣象宏偉的大海就是詩人心中偉大的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途充滿自信的樂觀氣度。所以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將學生在詩中獨有的情感體味與他們舊有的生活經歷及感悟結合起來,著意使學生在豐富而飽滿的詩歌意象所創設的美好藝術境界中,提高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品味的鑒賞力。
悟詩—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表現的思想感情合 二為一形成的藝術境界,是眼前“境”與心中“意”的統一。在懂得尋找和把握詩歌意象作為突破口來理解詩歌主旨這一方法后,我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在詩中是借助眼前的某景、某情、某人這一“觸景”的機會來“抒懷”,來表現自己主觀而強烈的情感。因此,要想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就必須深入地理解并把握詩人如何借助抒情的客體表現心中喜怒哀樂,愛憎好惡等多樣的情感,與此同時,我則十分“精心”而“刻意”地引導學生領略詩中“意”與“境”如何渾然一體,“景”與“情”如何水乳交融。我在與學生研討《湖心亭看雪》課后對比閱讀題《江雪》的賞析時,我與學生通過“千山”、“萬徑”、“絕”、“滅”等詞真切地感受到天地白茫茫、寒氣徹骨而逼人,江面冰花彌漫,奇寒異常的“境”;后文則以“孤”和“獨”分別起句,表現天地闊大,人的渺小而極微反襯出漁翁,即作者內心的孤獨,失落之“意”的情感,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將眼前之“境”與心中之“意”巧妙地結合,使人感受到整首詩撲面而來的沉悶和壓抑之感,這也正是作者所表現的詩歌意境。這燦若星辰、斑斕多姿的詩歌意境的體味、把玩對培養初中生優良的稟賦和溫柔敦厚的人文情懷是不可多得的饕餮大餐。
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和靈活多變的,為了使學生準確而全面的理解掌握詩歌內容,我們還須教給學生“聯系背景法”、“詞句深入分析法”等方法。只有在詩歌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上做到真正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會到古人的思想境界,繼承民族優秀的文化,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平香.《意境美—古典詩歌教學不可急缺的元素》
[2]李小華.《古典詩歌教學意境營造法探討》
【作者簡介】
高曉云,女,1978年2月出生,2002年參加工作,2014年被評為哈密市名教師。
(作者單位:新疆哈密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