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紅梅
構建平安校園還需標本兼治
● 趙紅梅

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理論認為:安全是人的發展的第一需要。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僅次于生理需求。安全是培養人才的第一需要,人才的發現、發展、成長和成功,首先要保障安全。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園安全似乎成為近年來的敏感話題。
宿舍失竊、校園車禍、校園暴力、惡性人身侵害事件,投毒案、墜樓案、自縊案……一幕幕慘劇,一場場糾紛,讓我們觸目驚心、扼腕嘆息,同時也深刻反思:究竟怎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樹立起安全的意識和堅強的心理?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防范措施,才能護佑大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頻發的安全事故折射出的不僅是校園安全防范的漏洞,更深層次地反映了作為培養人才重要階段的高等教育中安全教育、自我保護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和欠完善。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們總是習慣以學習成效來衡量教育的優劣,卻很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無論是小學、中學亦或大學大多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少從保護生命、珍愛生命的角度教授學生安全知識,疏導學生心理,嚴重忽視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的后果就是大多數大學生缺乏針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避免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等,遇到火災、溺水、暴力等安全事故時往往束手無策,不懂得如何應急逃生。
其次,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教育的欠缺讓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給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同時也給社會、高校以及人才培養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多年前云南大學“馬家爵一案”就是最好的例證,值得我們深思。
為了保障校園安全,保護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國家以及各地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校園安全的政策和舉措,但遺憾的是,校園安全事件似乎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從事學校安防工程研究多年的劉錦平教授談到,校園安全堪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防范不力。作為安全防范的主力,很多高校安全防范意識淡薄,疏于管理,沒有起到很好的安防作用。一方面雇傭的安保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有的為老師兼任,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和應對能力,而且由于受法律限制,安保人員更沒有專業的裝備,遇到險況往往捉襟見肘。另一方面,缺少全面、規范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到位,各主管部門的責任區分不明確,只是應付上級檢查,不去系統考慮校園安全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甚至只是在事故發生后才進行彌補,因此不能從根本上預防事故,導致重蹈覆轍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太原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大多數高校安防已從曾經以人防和物防為主的狀態轉變為以安全防范系統為主的技防階段。隨著“平安校園”的興起,校園安防設施整體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資金短缺,加之對安防建設缺乏重視,大部分學校都以經濟條件作為考慮安防建設的首要指標,選用的設備多為一些較為低檔的安防器材,致使建成項目穩定性差、錄像分辨率低,不僅不能滿足實時監控、錄像查證的需要,而且遠遠達不到安全防范的要求;同時,個別早期已建安防工程的學校也大多忽視安防系統的維護工作。
高等院校由于校園面積大、場地分散,學生眾多,校園周邊的環境復雜等特點,對安防系統要求也格外嚴格。而目前,無論幼兒園、中小學,或者高校,校園安防系統并沒有真正實現與公安部門的視頻監控系統的聯動及分級管理,并沒有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雖然現在已有一小部分校園安防系統利用網絡進行圖像傳輸,但是它們所涉及的區域非常有限,管理權限的分配也比較單一。從總體上來看,校園的安防產品基本上處于各個子系統分散應用的狀態,沒有形成統一的合力,而安防各個系統只有達到聯動集成才能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校園安全防范水平。
校園安全是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不僅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切實抓好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加強對學生的安全、心理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充實校園安保力量,加強技防建設,加快建成安防系統集成化的步伐,從長遠看,校園安全更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教育疏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方是校園安全的治本之策。學校不是安全孤島,校園安全的籬笆墻,只有扎根于文明、法治、和諧的社會土壤里,才會扎得牢,立得久,才能真正構筑起預防事故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