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許多著名的養生家和醫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許多養生新見解,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養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進展,充實和完善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最具代表性的有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丹溪,被稱為“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養生重在養精氣
劉完素總結前代長壽者的經驗,提出“省約儉育”是“卻老全形,身安無疾”重要措施的論述。所謂“省約儉育”即現在所說的節制生育,因為多生多育耗傷人體精氣,精氣虧損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要抗老健體就得愛護精氣。所以他說:“體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精之處無得而奪也?!笨梢?,劉完素是從惜精保精可以健身防老來談節制生育的。
劉完素在漢代王充提出人之壽夭在于“先天稟賦”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壽夭,皆人自為”的思想。這種“人主性命”說摒棄了神賜壽命天注定的偽說,說明人只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攝養,就能延年益壽。劉完素還從精與氣的角度闡述養生的機理,證明各種養生術能健體延壽的物質基礎就在于精和氣。因此,他重視氣、神、精、形的調養,尤其強調氣的保養。對于養氣方法,他認為當從調氣、守氣、交氣三方面著手,這種調養之法可起到舒暢陰陽、灌溉五臟、調暢氣血的作用。
張從正:提倡祛邪扶正
張從正主張用攻法防病治病,認為祛邪之所以能扶正,是因為邪去則正氣自安,反對唯人參、黃芪“為補”的狹隘觀點,他還提出“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用藥攻”(《儒門事親》)的主張。他的養生保健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認為人的身體、氣血都要活動,瘀滯則會成疾,并總結了調飲食、施藥物、戒房勞、練氣功等養生方法。在防病保健中,他還特別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觀和機體與情志的整體觀,豐富了中醫學中有關心身醫學、醫學社會學的內容。
李杲:注重調理脾胃
李杲認為,促使人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氣耗損,而且不能在后天得到補養。因此,調養脾胃之氣,維護后天之本,彌補元氣的耗損,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壽的一條重要原則。
調養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調節飲食護養脾胃。他認為“飲食不節”是釀成內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則諸病之所由生也”。故合理飲食是防病保健的一個重要環節。二是調攝情志保護脾胃。李杲指出:“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闭f明精神情志密切關系著生理變化,尤其易傷脾胃功能,因此,須從積極方面調攝,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三是防病治病顧護脾胃。李杲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藥,處處考慮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注重調補脾胃。李杲以顧護脾胃而益壽延年的精辟理論為養生別樹一幟,另辟一途,為后世實踐所肯定。
朱丹溪:強調陰氣保養
朱丹溪倡導“相火論”,在此基礎上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并一再強調陰氣“難成易虧”,因而在治療與養生上,都主張以滋陰為主。
對于保養陰精,朱丹溪強調順應四時以調養神氣;飲食宜清淡,以免升火助濕;應節欲保精,以防相火妄動,并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眾人。在老年病方面,朱丹溪認為老年陰氣暗耗,相火易亢炎為害。故養老大法在于滋陰培土,防止相火亢極。此外,朱氏對防病于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也有所論述。
綜上所述,金元四大家的學術觀點雖異,但皆崇尚養生。盡管他們所研究的專題各有側重,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若能融合一體,必能匯集成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