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飛
“你若把群眾看作天,這天就是萬里晴空,燦爛無邊!你若扎根在群眾的土壤中,這土就會肥沃豐潤,營養無限!”這是一位四川藏區干部在《民情日記》里寫下的“走基層”感言。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創造性地開展了“走基層”活動。去冬今春,我省又扎實深入開展了新一輪“走基層”活動,各地總結成熟經驗,進一步深化形式,繼續堅持“四位一體”群眾工作法,鞏固全覆蓋格局。
“到基層去,到人民群眾中間去,到艱苦邊遠地區去,到困難集中的地方去!”在巴蜀大地上,百萬黨員干部走出機關“接地氣”,叩響群眾房門,撩開牧民帳篷,耐心傾聽意見,用心幫困解難。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大提高,對黨員干部的認同度也大大提高。
察民情,省領導帶頭下基層
【群眾“好聲音”】“有了省上領導的聯系指導,村子變化可大了!”
今年4月1日至2日,省委書記王東明的身影又一次出現在德陽市中江縣集鳳鎮石埡子村。他與基層干部和辦事群眾親切交談,還來到貧困戶廖幫潤和袁秀才家中,關切詢問他們的身體健康、收入來源和基本保障等情況。
自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臺省領導聯系指導市州和基層工作制度以來,他已先后8次前往德陽市、7次到中江縣、4次深入石埡子村調研指導。入新村、訪農家、進企業、看學校,他一路奔波辛勞,一路問計問策,一路排憂解難。
綿陽市安縣七里村,是省長魏宏的基層聯系點。一年多來,他已多次前往。今年2月11日,魏宏又專程前往七里村給全村老百姓拜早年,鼓勵大家借過年團聚的機會,好好商量謀劃村里的下一步發展,爭取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張張出行圖,見證了省領導體察民意、親民愛民的深厚情懷,他們以實際行動為全省廣大黨員干部作出了示范。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在省領導的強力帶動下,從田邊村頭到城鎮社區,從災區新房到藏區牧場,從平原丘區到高原山地,各地各單位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走“實”基層,直通民生末梢。
解民憂,群眾需求記心上
【群眾“好聲音”】“我反映的問題干部們不僅記到了臺賬上,更記到了心上,群眾路線真是通往我們群眾心里的路!”
“以前干部下鄉時,小車好幾輛,人員一大幫,問題還解決不了。”今年3月16日,資陽岳池縣粽粑鄉金龍寺村民楊其劍對記者說,“現在干部下鄉,車和人少了,辦的事卻多了。幫我們把路和水渠修好了,出行方便,放水栽秧也不愁!”在“走基層”活動中,該縣以鄉鎮、村(社區)為單位,完善民生訴求、困難群眾和穩定工作“三本臺賬”,切實為群眾解憂。
在“臺賬工作法”的發源地德陽市中江縣,永安鎮豐收村黨支部書記韓平安挑燈夜讀《民生訴求臺賬》:“路太爛了,一下雨就全是稀泥,娃娃上學也得穿一雙鞋、拎一雙鞋。”隨后,村民代表會召開,通過自籌資金,村民盼望已久的水泥路很快建了起來。“干部心中有本明白賬,群眾的問題便迎刃而解。”韓平安說。
在崇州市雞冠山鄉大木村,當地堅持村里項目由群眾定、規則由群眾議、質量由村委會管,推行項目“一事一議”,成為黨員干部聽民聲、問民計、解民憂的有效形式。
2014年9月23日,大木村黨支部書記鄭發清來到一組的村民聚居點,參加村民議事會。院落里擺著十來條板凳,男女老少幾十人或坐或站,踴躍發言。村民李福田提出對村里破損的安全護欄進行維修,得到一致贊同。經測算,維修護欄共需6.5萬元,村級財政出3.5萬元,向上級部門爭取補助3萬元,工程立即動工。
“現在,議事會不僅為村兩委分憂,為群眾著想,更重要的是已成為全村發展穩定不可缺少的力量。”鄭發清欣喜地說,“群眾參與度高了,怨氣自然就少了!”
暖民心,社區服務從“小”做起
【群眾“好聲音”】“干部進社區問居民需求,話社區發展,解急難之困,貼心暖心。這樣的‘雙報到,我們擁護歡迎!”
中午12點,從社區居民小區聽取居民意見回來,社區書記匆忙吃完盒飯,拿起“民情日記本”趕往另一個小區;下午6點,一個居民拿著戶口本走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5分鐘后拿著辦好的醫保本高興地回家了;晚上11點,社區主任把一天收集到的居民意見整理匯總……
這是南充閬中市擁軍街社區干部一天工作的真實寫照。該社區堅持“小習慣,小事情,小環境,小舞臺”, 從小事做起,倡導干部“手機常開”,開展“生活瑣事我服務、鄰里糾紛我調解、生病住院我探望”等活動,開設或創辦民情工作室等為民服務場所,有效解決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走基層”活動中,我省在城市社區深入開展“雙報到”活動,實行“三單制”服務模式,拉近了機關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類似閬中這樣的創新服務在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眉山市推行“預約服務”“一線服務”“上門服務”,將干部辦公室“搬”到群眾家門口;宜賓屏山縣建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社區保障、就業培訓等10余項服務;內江市中區引入“543社工服務”,采取“社工+社區”模式,為居民提供社工咨詢、臨終關懷等社工服務……
“幫助老百姓把這些小事辦好,老百姓高興了,這就是為民辦實事。”閬中市擁軍街社區書記嚴大建如是說。
惠民生,高原“親戚”見真情
【群眾“好聲音”】“干部與我們結對認親戚,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他們的付出,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
2014年11月22日,康定發生6.3級地震。第二天下午,住在臨時安置點的震中塔公鄉塔克村牧民村之志瑪遠遠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向她走來:“是‘親戚羅讓降央來了!”羅讓降央是塔公鄉一名鄉干部,包括村之志瑪在內的8戶塔克村牧民都是他在“結對認親”群眾工作活動中認下的“遠親”。震后,他趕了20多公里山路,帶來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沒想到,震后第一個來看我們的‘親戚是干部!”村之志瑪十分感動。
“結對認親”讓藏區群眾多了一個個貼心人。干部們走山路、進帳篷、入農家,不僅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困難,還幫助他們開啟了致富的幸福之門。
甘孜州瀘定縣烹壩鄉黃草坪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常年缺水,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難。干部“親戚”深入走訪了解后,動員村民發展水果種植,并修建了11公里的農灌堰。如今,村子已發展了500余畝蘋果。“我又種了4畝糖心蘋果,掛果后至少收入16萬元!”村民康天才說。
在阿壩州馬爾康縣打扒村,村民袁興清過去全家收入僅靠他打零工。在干部“親戚”幫助下,他學會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并申請到了貸款。如今,他家已建起5個蔬菜大棚,人均年收入逾萬元。
截至目前,四川藏區干部已與32萬余戶農牧民群眾、7萬多名僧尼結對認親,每名干部每年平均走訪“親戚”3至5次,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走基層”常態化機制,與群眾的心越貼越近。
“走基層”活動中,全省黨員干部先后深入基層542萬人次,累計走訪群眾1032萬戶、2642萬多人,收集意見建議109萬多條,建立完善“三本臺賬”12萬本。各級黨員干部與496萬多名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380多萬對,參加送文化、送科技、送政策等活動440多萬人次,及時解決民生難題66萬多件。走基層,走出了群眾的“好聲音”,更走出了群眾的好生活。(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