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炎夏里氣溫高,濕度大,日光照射強烈,很多地方的氣流會達到40℃、高溫炙烤下,不少人的皮膚吃不消,這個時侯就需要我們進行必要的防曬措施了。
炎夏里氣溫高,濕度大,日光照射強烈,加之人體大量出汗、皮膚暴露部位增多等因素,使得夏季成為皮膚病多發季。更心焦的是,尤其是每年的6、7月份,很多地方的氣溫會達到40℃。高溫炙烤下,不少人的皮膚吃不消了,醫院里皮膚科門診數量也會猛增。
夏季皮膚病主要有四大類汗腺排泌性、昆蟲叮咬及感染性、皮炎濕疹類和光感性皮膚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皮膚防治和防曬基礎知識,十分必要。
汗腺排泌性皮膚病:汗液會直接腐蝕皮膚
夏日里人們很容易大汗淋漓,殊不知大量汗液堆積會直接腐蝕皮膚,利于微生物繁殖,進而引發皮膚疾病。
痱子:因出汗多,汗腺管口易被汗液浸泡腫脹而阻塞,汗液排泄受阻汗腺周圍發炎就形成了痱子。它好發于頭面、頸、胸背、腋窩等汗腺豐富部位,自覺刺癢、灼痛。治療以預防為主,通風降溫,衣著寬敞透氣,保持皮膚干燥,出汗后及時擦干,有條件的話洗澡并更換干爽衣物。此外,喝綠豆湯、金銀花、野菊花煎水飲用也有效。已發生的痱子可局部使用爐甘石洗劑、痱子粉、痱子水,或用馬齒莧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溫熱時洗。避免搔抓,以免繼發感染。
汗皰疹:又稱出汗障礙疹,往往對稱發生于手、足,夏季多發。癥狀為手足指趾掌面小水皰,芝麻至米粒大小.1~2周后自行干涸成屑,反復發生,伴隨不同程度的灼熱及瘙癢,常連續發作數年。汗皰疹在氣溫降低后會逐漸自愈,有劇癢的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霜劑外涂以減少痛苦。
感染及昆蟲叮咬性皮膚病:皮膚由酸變堿抵抗力減弱
一日出汗過多,汗與皮脂的比例會失調,皮脂就會被汗水沖淡,皮膚會由弱酸性變為堿性,對細菌的抵抗力減弱,殺菌力也下降,容易發生感染。
毛囊炎、癤:這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化膿性炎癥。表現為毛囊部位的紅色小丘疹,頂端可呈膿皰狀,如向深部發展,可引起毛囊周圍炎,稱為癤,多發且反復發作的癤稱為癤病。注意清潔,避免高溫。發作時局部忌用水洗和搔抓,局部可搽殺菌、止癢的藥物,如0.1%利凡諾溶液濕敷、莫比羅星軟膏或3%碘酊外搽。位于鼻、口唇部位的癤腫切忌擠壓,以防病菌進入顱內,引起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或腦膿腫,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痤瘡:俗稱“青春痘”,夏季天氣炎熱,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加,會使原有的痤瘡加重。除注意清潔皮膚使毛孔保持通暢外,保證充足睡眠非常重要,清淡飲食,多飲水,保持排便正常。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局部或系統用藥。
癬:由真菌引起。由于夏季炎熱潮濕,真菌喜好溫暖和潮濕環境,所以“癬病”是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大多有瘙癢甚至疼痛。癬病有手足癬、股癬、體癬,甲癬、花斑癬等。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香港腳”、“腳氣”,表現為指趾間或掌側脫屑、浸漬糜爛、水皰、角化等;股癬為大腿內側、臀部環狀紅斑脫屑,離心性擴大;甲癬俗稱“灰指(趾)甲”,表現為甲肥厚、甲破壞或剝離;花斑癬,又稱“汗斑”,為胸背、腋下出汗多的部位出現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略帶灰褐色,表面覆蓋淡棕色細薄鱗屑,無自覺癥狀。注意個人衛生是首要因素,不用公用的盆、毛巾、拖鞋,有系統性疾病者如糖尿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小孩尤其要注意。手足癬可外用抗真菌藥膏或10%冰醋酸浸泡;體股癬、花斑癬較局限者可以外搽抗真菌藥膏,廣泛者可口服抗真菌藥;指趾甲癬要與手足癬同治,三枚以上甲病變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真菌藥物,輔以甲磨削后外搽30%的冰醋酸,因甲生長緩慢,需要用藥3個月以上才能見效。
蟲咬皮炎:夏季是昆蟲繁殖活動的旺季,蚊蟲叮咬引起的皮膚病非常多,還有桑毛蟲、刺毛蟲、隱翅蟲、螨蟲叮咬等。蟲咬皮炎引起的癥狀大多為瘙癢,是由于昆蟲叮或刺傷人皮膚后釋放分泌物至皮內引起的變態反應所致。最為常見的一類蟲咬皮炎為“丘疹性蕁麻疹”,是因皮膚敏感的人遭蚊、臭蟲、跳蚤、虱、螨、蠓等昆蟲叮咬后產生過敏,出現水腫性紅斑、丘疹、水皰,劇烈瘙癢。如在蟲咬部位發現昆蟲毒刺,用膠布反復粘貼取出,外搽清涼的搽劑或爐甘石洗劑即可。為預防丘疹性蕁麻疹,需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勤洗曬被子、衣物,瘙癢嚴重可以予以抗組胺藥物口服及外搽糖皮質激素藥膏。
皮炎濕疹類皮膚病:衣服染料佩戴首飾皆可過敏
夏季皮炎:這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病,由于溫度高、濕度大,尤其是在高溫下工作,汗液中的代謝產物持續刺激皮膚后發生。多見于30歲以上成年人,表現為丘疹、小紅斑,因搔抓出現抓痕、血痂、皮膚肥厚甚至色素沉著,無糜爛和滲液,好發于四肢伸側。氣溫下降時病情明顯好轉,并可自愈。盡量避免或減少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活動,衣著寬大透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局部使用清潔劑或止癢劑,瘙癢嚴重者還可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
接觸性皮炎:由于夏季出汗較多,衣物中的染料和佩戴的手表、金屬配件(如眼鏡框、皮帶扣、衣褲鈕扣等)、拖鞋等容易被汗水浸濕溶解,加速這些物質滲入皮膚,使人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接觸性皮炎。這些患者在接觸部位會出現和接觸物大小一致的皮損,以丘疹、紅斑、水皰為主要損害,瘙癢明顯。避免再次接觸過敏物質即可,根據嚴重程度選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激素類外用藥。
光感性皮膚病:紫外線肆虐加重病情
夏季是紫外線肆虐的時期,許多與紫外線有關的皮膚病會出現或加重。
曬傷:日曬傷又稱“曬斑”或“日光性皮炎”,是強烈日光照射引起皮膚的急性光毒性反應,其反應強度與光線強度、照射時間和范圍、膚色深淺等因素有關,兒童和婦女易發病。常在日曬后2~6小時出現皮損,24小時達到高峰。日曬部位皮膚出現境界清楚的紅斑、水腫,甚至水皰、大皰、糜爛,燒灼感明顯,4~5日后日曬傷能恢復。不常參加室外活動的人群避免突然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皮膚相對較白的人應避免烈日曝曬,外出應撐傘,戴寬邊帽,穿長袖衣服,避免長時間日曬(尤其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如果需要接觸較強的自然日光,可于曬前15~20分鐘涂抹防曬霜。如已出現曬傷,急性期可以自行用清潔冷水濕敷,嚴重者局部或口服糖皮質激素,恢復期主要使用能使皮膚屏障恢復的保濕潤膚產品,注意避免再次過度日曬。
光敏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對紫外線過敏所致,僅見于少數人,患者通常在日曬后1~2天后發病,皮疹多發于面部、頸部和胸前“V”形區、手背及上肢伸側,表現為小的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如不治療可轉為慢性光敏性皮膚病。
植物日光性皮炎:有些人在食入或接觸含有補骨脂素等光敏物質的植物后接觸紫外線發生皮炎或日曬傷,這些植物有灰灰菜、芹菜、紫云英、小白菜、莧菜、薺菜、蘿卜葉、油菜、菠菜、芥菜、馬蘭頭、馬齒莧、萵苣、紅花草、無花果以及中草藥中的獨活、龍牙草、白芷、荊芥、小茴香等。如以往有類似經歷者,進食這些食物后24小時內避免日照。另有一些藥物也可能誘發光敏性皮炎,常見的可引起皮膚光敏反應的藥有:噻嗉類利尿劑、氯丙嗉、非甾體消炎藥、四環素或磺胺類抗生素、茶啶酸、乙胺碘呋酮等。服藥同時盡量避免日曬,或更換藥物。
多形性日光疹:這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對日光的特殊反應,年輕女性多見,常在春夏初次受到日曬后出現。日曬部位出現泛發的紅色丘疹和不規則的皮疹,瘙癢,一般出現在接觸日光后半小時至數小時。不再接觸日光后丘疹和紅斑可在一星期左右消退。避免強烈日照,外出注意防曬,反復發作者建議堅持逐漸地到戶外曬太陽或去醫院進行光脫敏治療,以降低對紫外線的敏感性。
防曬小貼士
1.防曬霜的SPF值越高,防曬時間越長,但兩者之間不成正比;
2.SPF值不能累加;
3.最好在出門前30分鐘內涂抹防曬霜,并且應及時補充涂抹;
4.要做到有效防曬應足量使用防曬霜;
5.在使用了護膚用品后再涂抹防曬霜為宜;
6.應盡量避免在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段出門(上午10點到下午2點);
7.不要混合使用不同品牌的防曬霜以防增加皮膚過敏發生率;
8.容易過敏者更換防曬霜時,最好先在耳后、前臂屈側先做嘗試;
9.除了正確使用防曬霜外,更重要的是要善用各種遮光物如太陽傘、寬邊帽、長袖衣服、太陽眼鏡等。
10.兒童防曬除需注意采取以上措施外,要更重視選擇在藥房銷售的標有“通過皮膚科醫師測試”或“經測試可用于幼兒”等宇樣的專業防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