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淺
小說的中心是一顆被不能忘記的愛煎熬著的女性心靈的搏動,在愛的追求與不可擺脫的現存道德規范的二者矛盾中痛苦呻吟。作者透過藝術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對婚姻與愛的觀念,對理想的愛情的追求。小說揭示了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否則,遲早會給人們帶來痛苦。小說提出了婚姻與愛情的關系這樣一個長久影響著人類生活的社會問題,由于婚姻與愛情的離異,使得世上多少人處于愛其所不愛、不得其所愛、而又不能忘其所愛的痛苦之中。
作者簡介:
張潔,1957年生于北京,遼寧撫順人。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F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獲得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無字》,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短篇小說集《方舟》《祖母綠》,小說集《來點兒蔥、來點兒蒜、來點兒芝麻鹽》,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等。
《愛,是不能忘記的》是當代作家張潔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委婉的文筆,傷感的色彩,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從主人公的女兒珊珊的角度,講述了身為作家的母親鐘雨和一位優秀的領導干部之間的刻骨銘心而又無法實現的愛情悲劇。小說主人公鐘雨的“痛苦的理想主義者”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對理想的婚戀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在物欲橫流、情愛泛濫的當代,尤其顯得清新純白而脫俗高雅。
小說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對人的最高境界的向往。作為母親的鐘雨在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之時對自己的女兒的擔心是女兒能不能遇到合適的終身伴侶,而不是能不能嫁出去?!澳阋圆粶首约壕烤挂氖鞘裁?,我看你就獨身生活下去,也比稀里糊涂的嫁出去要好得多!”這樣的話在現在看來,這位母親是相當不通情理,甚至有點不可理喻,但是繼續看下去便會知道母親的這番話才是真正作為母親切身為女兒擔心著想的心情。鐘雨因年輕時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沒有體會過深刻的愛是什么,在擇偶時僅注重外表的追求,與珊珊的父親——一個相當漂亮的、公子哥兒似的人結合,終因志趣迥乎而離異,帶著女兒過著寡居生活,在后來的漫長歲月中,常為自己曾追求過那種淺薄而無聊的東西感到害臊。而小說的男主人公,也就是那位領導干部,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一位老工人為掩護他而犧牲,撇下了無依無靠的妻子和女兒,他出于道義、責任、階級情誼和對死者的感念,毫不猶豫娶了那位姑娘為妻,過著平淡、從容的日子。歷經滄桑的他們相逢后,由于她對他的崇拜和他對她的欣賞,彼此之間產生了一種克制與理智的永恒,這種矢志不渝而又充滿理智的愛,體現了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要熱愛生活,有事業心,要堅持人的尊嚴,懂得彼此理解與尊重。
從女兒珊珊的視角來看,“現在回想起來,他準是以他那強大的精神力量引動了母親的心。那強大的力量來自于他成熟而堅定的政治頭腦,他在動蕩的革命時代出生入死的經歷,他的活躍的思維,工作的魄力,文學藝術上的素養……而且說來也奇怪,他和母親一樣喜歡雙簧管。對了,她準是崇拜他。她說過,要是她不崇拜他,那愛情連一天也維持不了?!憋@然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為了別人的幸福割舍了他們刻骨銘心的愛,然而他們苦苦地相思著,深深的愛戀著,直到生命的盡頭。這種愛并非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境界并非每個人都能達到。主人公鐘雨的情緣向我們講述了愛的真諦:愛情只要得到了呼應,就是“最完美”的。與鐘雨高尚的精神境界相比,那種沒有愛情基礎的、只為婚姻而廝守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地暗淡無光,那種只為了填補心靈空虛而俯首可拾的愛情又是多么地膚淺!小說中,主人公鐘雨對愛情的追求與克制、希望與痛苦的感情沖突,又似乎說明了“高尚的生活是受愛的激勵,并由知識引導的生活?!弊髡哂昧宋窦毮伒奈墓P,富有詩意般的感情描寫,使讀者也能在小說中得到共鳴而為之感動不已。
有人說,世間的一切,時機不到時,你是不會體會得到的,而到了能夠讓你領悟的那一剎那,就是你的緣分。有緣分的人,總是在花好月圓時相遇,在剛好的時間里明白應該明白的事,才能在剛好的時刻里說出剛好的話,結成剛好的姻緣。但是這種有緣有分的事太少,無緣的人,總是要彼此錯過了。遺憾的是,在滄桑過后才會明白,人生竟是一場有規則的陰差陽錯,一切的落魄惆悵只能在流逝的時光里品味創傷,就像《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遺憾打動了多少有情人的心一樣。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有靈犀二十多年,苦盼相逢相見,卻始終沒有走到一起。正是這種遺憾,才使那份愛更加刻骨銘心。作者在鐘雨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我們曾淡淡地微笑著,像兩個沒有什么深交的人,為的是盡力掩飾我們心里那刻骨銘心的愛情。那是一個沒有一點詩意的初春的夜晚,依然刮著冷峭的風。我們默默地走著,彼此離得很遠。你因為常年害著氣管炎,微微地喘息著。我心疼你,想要走得慢一點,可不知為什么卻不能。我們走得飛快,好像有什么重要事在等著我們去做,我們非得趕快走完這段路不可。我們多么珍惜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散步.可我們分明害怕,怕我們把持不住自己,會說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們許多年的那三個字:‘我愛你。除了我們自己,大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活著的人會相信我們連手也沒有握過一次,更不要說到其他。”如果他們沒有高尚的人格,如果他們不懂別人的痛苦,只為滿足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們想得到的是一份膚淺的浪漫,永恒便再也無從談及。主人公鐘雨在平淡寧靜的生活中,在歲月的流逝中,以憂傷的美麗結成高尚的情愫,用理智的情感造就遺憾的永恒之美。他們沒有攜手人間,看似遺憾,卻是一種精神的完美結合。
小說中,主人公鐘雨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和情操守著屬于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情角落,真正達到了一種執著的境界,“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人崇尚執著,而是幾乎沒有人能達到執著的境界”。因為這種執著與牽掛,她的心總能被那種心靈上的充實填得很滿,從未對“任何一個夠意思的求婚者”動過心,對那些“說不出是善意的愿望和惡意的閑話”總是能淡淡的付之一笑。在她溘然長逝后,女兒捧著她那本題著“愛,是不能忘記”的筆記本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我真不知道,媽媽,在她行將朽木的那一天,還會愛得那樣沉重。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是刻骨銘心的。我覺得那簡直不是愛,而是一種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強大的一種力量,假如世上真有所謂不朽的愛,這也就是極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愛過,她沒有遺憾。”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刻,最后一頁日記上的文字竟是:“我是一個信仰唯物主義的人,現在卻希冀著天國,倘若真有天國,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著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會,我們將永遠在一起,再也不會分離。再也不必怕影響另一個人的生活而割舍我們自己刻骨銘心的愛。親愛的,等著我,我就要來了——”這樣的執著怎不使讀者為她黯然淚下?作者從女兒珊珊的視角充分地描繪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成功地讓讀者相信只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才是對鐘雨執著的最貼切的形容。
張潔的這篇小說向我們讀者細膩地講述了關于愛情的境界、遺憾和執著。雖然我們會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黯然神傷,但是在小說的最后作者還是把希望留給了讀者。小說以珊珊的疑問作為開頭,“倒是我自己拿不準主意要不要嫁給他。因為我鬧不清楚我究竟愛他什么,而他又愛我的什么?”小說最后又用珊珊自己的結論作了結尾“別管別人家的閑事吧!讓我們耐心地等待著,等著那呼喚我們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稀里糊涂的結婚!不要擔心這么一來獨身生活會成為一種可怕的災難。要知道這興許正是社會生活在文化、教養、趣味等等方面進化的一種表現!”這樣類似自問自答式的首尾呼應,讓讀者在了毹到這樣的傷感故事后,又不禁在珊珊身上看到了幾許希望。或許珊珊正是主人公鐘雨愛情希望的化身,她身為女兒一定能感知到母親愛情的力量和對自己的關懷,母親的故事也激勵著她更好地面對日后生活。作者透過了珊珊這個人物的感慨向讀者表達了對社會、對人們的美好愿望,向廣大讀者釋放了沖破舊意識,建立新的社會生活觀念的強烈呼聲,這無疑是張潔這篇小說的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