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龍
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的一項重大措施。國家助學貸款實施以來,在減輕高校財政壓力、促進國民教育發展、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還不夠完善。本文針對國家助學貸款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
一、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歷程
(一)試點階段。1999年6月,國務院在北京等8個城市正式啟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試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向學校借款逐步轉化為向銀行貸款。
(二)推廣階段。2000年秋季,國家助學貸款在全國高校全面推廣,貸款對象擴大到研究生和攻讀雙學位的全日制學生,并將擔保貸款改為信用貸款。
(三)第一次調整階段。2003年下半年,由于國家助學貸款出現了下滑現象,教育部等4部門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和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并于2004年正式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即以“方便貸款、防范風險”為原則、以風險補償機制為核心,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得到較快發展。
(四)完善階段。2006年9月,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機制初步啟動,國家助學貸款開始調整為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主導的政策性金融模式。2007年5月,國家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學生和家長(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擔還款責任。2008年9月,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迅速推進。
(五)第二次調整階段。2014年,為進一步健全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國家調整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措施,提高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比例,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國家助學貸款需求。
二、國家助學貸款運行存在的問題
國家助學貸款發展歷程顯示,在國家開發銀行、金融機構、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協調配合中,國家助學貸款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組織實施,較好解決了貧困學生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貧困學生的上學難問題,有效促進了教育公平,逐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為主、商業化金融為輔的工作格局,以生源地貸款方式為主、校園地貸款方式為輔的貸款方式,基本上適應了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的需要。然而,國家助學貸款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如下:
(一)貸款存在空白區,借款學生比例相對低。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空白區,部分地方還沒有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或只選擇推行校園地或生源地助學貸款,導致部分跨省就讀的學生不能辦理助學貸款。而且,全國總體20%的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比例,未能充分體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貸款需求在不同區域和高等院校間的分布差異。
(二)助學貸款擔保機制不健全,還款機制欠完善。貸款回收是具有一定風險的工作。一方面,作為一種政策性貸款,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貸后管理、貸款催還、償還風險等任務,主要由銀行和學校承擔。另一方面,我國助學貸款制度的還款機制不夠完善,還款要求過于單一,還款期限較短,導致助學貸款不良率較高,拖欠貸款現象較嚴重。隨著進入還款期人數的大量增加,貸款回收的壓力將會逐年增大。
(三)貸款風險補償市場化程度低,貸后風險管理壓力大。目前,國家助學貸款以國家開發銀行主導的生源地貸款為主,這種模式主要由國家財政提供風險補償金。在實際運行中,國家助學貸款基本上沒有市場化機構或機制在風險補償中發揮作用。若風險補償金不足以彌補貸款風險,國家開發銀行和當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擔貸款損失,貸后風險管理壓力大。
(四)學生身份識別制度不完善,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由于高校不完全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同時,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家庭收入申報制度和個人信用體系在貧困生的認定標準上也不完善,影響貧困生的認定工作。
三、完善助學貸款制度的建議
(一)逐步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優化國家助學貸款的比例。為更好地滿足貧困生的貸款需求,2014年,國家調整了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標準,進一步細化了國家助學貸款資助比例。高校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全國平均資助比例為20%,各省份具體資助比例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布情況確定,其中,東部地區為13%~17%.中部地區為21%~22%,西部地區為27%~29%。這比較客觀地反映不同地區學生國家助學貸款的需求,需要各地有效的落實。
(二)建全助學貸款擔保機制,建立多渠道的還款機制。我國應健全相應的助學貸款擔保制度,減少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承擔的貸款風險,提高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政府、高校應與金融機構協商,建立多渠道的還款機制。為適應國家發展需求,適當放寬還款要求,根據高校學生畢業后從事職業的工作性質、工資水平和還貸能力來確定其還款的期限與方式。同時,引入學生償還貸款的獎懲機制,對于在校期間或在規定還款期限前償還貸款者給與適度的獎勵,反之則予以相應的制約。
(三)探索助學貸款風險補償市場化機制,減少貸后風險壓力。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銀行針對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向保險公司投保助學貸款信用保險,通過貸款信用保險以降低助學貸款信用風險,保障助學貸款業務有序穩定運營。這個模式由深圳華安財產保險公司首創并試點,有效減少商業銀行助學貸款貸后風險壓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可以探索逐步加以推廣。
(四)完善學生身份識別制度,健全個人信用體系。政府和高校應建立嚴格的貧困生識別制度,對貧困生的選定工作進行規范管理,確保資助落實到貧困生。在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格認定工作中,探索引入預認定方法,即對參加高考的學生貸款資格進行認定,提高認定結果準確性。高校應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庫,將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在校學費、生活費等各項開支情況等內容納入信息庫中,并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完善學生個人信用體系,確保貧困生身份識別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加大信用體系的宣傳,提高受助學生的還款意識與觀念。大學生是有文化、有素質的群體,誠信是最起碼的要求,應積極樹立誠信意識。此外,應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由政府、高校、金融機構等監督還貸款。
四、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保障機制,包括機構保障(如各級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財力保障(如中央財政足額安排資金)和制度與機制保障。為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各地、各高校應嚴把貧困學生資格認定關,提高資格認定的準確性,加強國家助學貸款受理發放的政策宣傳,加強國家助學貸款誠信宣傳,建立健全助學貸款擔保和還款機制,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市場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