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一民
還是在“文革”的時候,我曾讀過手抄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下簡稱“陌生女人”),但因為那時我尚無情感閱歷,根本不懂什么叫愛情,對這篇小說的印象并不深。日前買到了由徐靜蕾執導的電影《陌生女人》影碟,在一個細雨蒙蒙的夜晚靜心觀賞,竟然被深深感動了,擦干了眼淚之后,又找出原著細細品讀。
小說《陌生女人》的故事情節,與電影相比沒有太大差異:一位癡情的維也納少女,從13時起暗戀上了住在隔壁的男作家R,卻被迫隨母離開了。五年后,她重返維也納,每天都想盡辦法走近他,終于有機會被他當作賣笑女郎帶回家中,一起過了三夜。他是個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在與少女有過床第之歡后,隨即就把她棄之腦后了。而少女卻因此生下了他的兒子,歷經了單身母親撫育孩子的艱辛,凋零了最初熱切的幻夢。最后,愛的結晶夭折了,女人也燃盡了自己的生命。
僅就情節而言,《陌生女人》中的故事并不復雜。可由于這篇僅有3萬字的小說,深度關注了人的生存狀態,在問世后的幾十年時間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中廣泛流傳,并多次搬上銀幕,成為世界愛情小說中的巔峰之作。甚至,連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讀了這篇小說后,也贊不絕口,主動給作者寫信說:“由于對您的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絲毫不感羞恥地哭了起來。”是怎樣的一種藝術感染力,能讓這位文學巨匠也為之動容呢?我想,是因為作者在講述這個凄美的暗戀故事的同時,向讀者真實展現了一個女人的情感心理路程,并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毫無疑問,這愛是純潔無私的,許多人一生都在尋找這樣的愛,只可惜生活太現實了,當愛情遇上人世間的種種邪惡、丑陋和殘酷時,它就會變得不堪一擊。而小說中的女主公卻有勇氣不顧一切地去愛,不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她都用這夢幻般的暗戀來溫暖自己,并用一生的柔情來澆灌這份無望的愛,直至生命的終結。這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愛,我們沒有理由不被感動!
就如同讀莫泊桑的《項鏈》,我們會為那條項鏈的故事感慨唏噓一樣,茨威格在《陌生女人》中所寫得有關白玫瑰的細節,也會在我們的心中蕩起層層漣漪。當女主人公與男作家一夜歡愉之后,男作家隨手從花瓶里取出了四朵白玫瑰遞給了她,她非常珍愛這四朵白玫瑰,因為她知道白玫瑰象征著愛情的專一和一往情深。從此以后,每當男作家過生日時,她都會匿名送一束白玫瑰給他,而他早已忘記了她,忘記了曾經送過四朵白玫瑰給她。多年之后,在他們重逢之時,當她發現他已認不出自己時,她故意說“你愿意給我一朵你的那些白玫瑰嗎”,想以此喚醒他的記憶。然而,她還是失望了,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根本就沒存在過。盡管如此,她在自殺之前,還是叮囑他“你每逢生日,都要買些玫瑰來供在花瓶里”,因為她擔心自己死后,沒有人再悄悄為他送花……這樣的一個個細節展示在讀者面前,不用作家再渲染,我們就會有淚水涌出。白玫瑰沒能為我們可憐的女主人公綻放愛的浪漫,它只為我們演繹出暗戀的人間絕唱。我們在深深同情女主人公的同時,不得不喟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相隔,也不是相見無期的遙遙守望,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讀罷《陌生女人》,我想起了兩個與愛情有關的故事。一個是佛教故事,說有一個書生因失戀,一病不起。這時,一位僧人路過他家門口,得知他的情況后,就從懷里掏出一面鏡子讓書生看。書生看到了一名遇害的女子,正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那個受害者,揺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身上的褂子脫下來,蓋在了女尸的身上;再路過一人,挖了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尸體掩埋了……書生仍很疑惑,不明白僧人為何讓他看那女尸。僧人解釋道:“上輩子你是第二個路過那女尸的人,給了她一件衣服,她今生與你相戀,只為了還你這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的,是那個挖坑埋她的人。所以,她必須離開你,去嫁給那個人!”書生頓悟,立時病愈。另一個故事是有關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蘇格拉底就讓他到麥田里去,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的麥穗來,而且規定期間只能摘一次,只允許往前走,不準回頭。柏拉圖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是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麥田。蘇格拉底問為什么會空手而歸?柏拉圖遺憾地說:“總感覺前面會有更好的,所以一直沒摘。等到快到地頭時,又發現前面的沒有后面的大,也就不想摘了。”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告訴柏拉圖:“這就是‘愛情!”
這兩則故事都與《陌生女人》無關,我卻愿意把這幾個故事放到一起來探討。前一個故事講了宿命論,認為兩個人的愛情是否能成功,在出生之前天意已注定,顯然是謬論;后一個故事卻告訴我們一條真理:愛情不是在小攤上買東西,可以挑來揀去;愛情就是一次奇遇,認準了就應抓住不放,哪怕最后是一場悲劇,你也應有定力。而《陌生女人》中,女主人公在
愛的方式上,是屬于前者的,她聽天由命,不敢主動去爭取,任憑愛情之花自由的盛開與凋零,結局只能是悲劇;在愛的信念方面,她又與柏拉圖不同,柏拉圖在選不準目標時,寧愿不去摘那麥穗,而我們的女主人公卻明知她的暗戀開不出花朵,仍用一生去愛著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這樣的故事在深深感動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心情變得很復雜,因為她沒能摘到最好的“麥穗”,那個她用一生去暗戀的人并不愛她,他就如同懸掛在天邊的一輪皎月,再美麗也無法將其掛在床前獨自欣賞。掩卷沉思,我們不能不為這個讓人心碎的癡情女子而扼腕嘆息!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心理現實主義大師,素有“靈魂的獵手”之稱。他善于從心理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別擅長通過心理描述來塑造人物。
在《陌生女人》中,茨威格沒有自己站出來詮釋筆下人物的所思所想,而是完全通過人物心理的自然流露,去表現人物的豐富內心世界,表面上看作者雖不動聲色,但一行行美麗的文字卻像一條寂靜的小河在流淌,許多句子都感人至深,讓人一吟難忘:
我愛你,所以我希望我不成為你的負累;我愛你,所以希望你能擁有更多的幸福;我愛你,所以(我的一切遭遇)都與你無關!
只要你叫我,就算我在墳墓里,也會涌出一種力量,跟著你走。
我要你一輩子想到我的時候心里沒有憂愁,我愿意一個人承擔后果,也不愿變成你的一個累贅。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想叫你了,我去了,你連我的名字、我的面容都不知道。我死得很輕松,因為你在遠處是不會感覺到的。倘若我的死會使你感到痛苦,那我就不會死了……
茨威格就是用這種看似樸素無華,實則字里行間都滿溢著淚水的語言給我們講故事。我們讀著這樣的文字,在不知不覺中,一個個文學人物的喜樂、苦痛、迷惘和絕望就已悄然滲入到腦海之中,輕輕觸動著我們隱藏在心靈深處的那根傷感的神經,使我們再也圈不住自己的淚水,那顆被生活磨礪的已經麻木的心,開始變得敏感起來。難怪連高爾基讀了這篇小說后,也由衷地贊賞說:“真是一篇驚人的杰作!”
暗戀雖然很難開出美麗的花朵,但《陌生女人》卻是文學園地里的一枝奇葩,它會永遠盛開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