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窮朝廷的官員工作午餐

對很多享受不到食堂的上班族來說,每天操心中午吃什么,是個頭疼的問題。對于古代那些天天上班的官員來說,他們的工作餐又是什么樣的呢?
古代百官每天入朝,按現在的說法叫上班。早朝時間很早,很多人難免要餓肚子。明代陳繼儒《辟寒》說,唐代有個叫劉宴的,一早入朝,當時天寒,中途見賣蒸餅的店里熱氣騰騰,就叫人買了幾個熱餅,用袍袖包起來帶在身上,得空吃上幾口,還對他的同僚說味道美不可言。
宋代還有懷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萍州可談》卷一中說:官員在寒冬清晨等待上朝時,還有羊肉和酒享用。但羊肉已凍得咬不動了,有人就用布囊揣在腰間,待體溫將肉暖開了再吃。
史籍中還有記載說,有些朝代給高級官員每天供應飲食,可以稱為“工作午餐”,這實際是一種獎勵,有時會相當豐盛,規格很高。唐代就實行過這種高規格的工作午餐制度,享用者是宰相一級的高級官員。這午餐有時過于豐盛,豐盛到宰臣們不忍心動筷子的地步。太宗時的張文璀,官拜侍中,累官黃門侍郎,這官位與宰相已相差不多,他和其他宰臣一樣,每天都能在宮中享用到一餐美味。與張文璀同班的幾位宰臣,見宮內提供的膳食過于豐盛,提出稍稍減損一些。張卻堅決不同意,而且認為是理所當然,他振振有詞地說:“這頓飯是天子招待賢才的,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勝任這樣的高職位,可以自動辭職,而不應當提出這種減膳的主意,以此來邀取美名。”這么一說,旁人還能再說些什么呢?一頂邀名的帽子扣下來,眾人減膳的提議不得不作罷。
無獨有偶,唐代當時有一位“以清儉自賢”的宰相常袞,看到內廚每天為宰相準備的食物太多,一頓一個人的饌品可供十幾人食用,幾位宰相肚皮再大也不可能吃完,于是他請求減膳,甚至還準備建議免去這供膳的特殊待遇。結果呢,還是無濟于事,別人說這樣的待遇是優厚賢士的需要。如果你的德能不夠,你就辭職好了,不該辭掉你應得的祿食。
唐代稱這工作午餐為“堂饌”,以后又稱為“廊推”,要論這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時代?!秶Z·楚語下》說:楚成王聽說子文上朝待不到傍晚就乏了,于是乎每天都準備了肉干和果品招待子文。子文官至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宰相。楚成王每天都為他預備些熟肉干糧,好讓他吃了打起精神辦公。從此以后,這就成了一項制度,后來的宰相也就都有了這一權利。但發展到唐代那樣,楚成王當初大概是沒有料想到的。
唐代以后,廊餐的范圍明顯擴大了,這權利不僅僅只是屬于宰相們的了,文武百官都有廊餐的待遇。明代的廊餐,規模也很可觀。明太祖每天早上聽大臣奏事完畢,要賜百官飲食。由光祿寺進膳案,按照順序設饌。食畢百官拜謝,叩頭而退。這場面弄得很大,沒幾年工夫,朝廷感覺財力支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廢止了廊餐。
別看堂饌廊餐那么精致,但也有不屑一顧的人?!稌x書·何曾傳》說,何曾奢華過度,家廚滋味超過了帝王。每每皇上設宴,他都不動太官所辦的御筵食物,皇帝只得讓他取自己帶來的食物吃。
著佳肴赴御筵和廊餐,歷史上這例子雖不太多,但遠非絕無僅有。據《舊五代史·漢臣傳》說,蘇逢吉高居相位之后,生活一天天奢侈起來,他說朝中的堂饌根本就不能吃,于是命家廚送飯到朝中,一天比一天講究。類似例子還可舉出一個,明代趙善政《賓退錄》卷四說:夏言在第二次當宰相時,每當在朝中用餐時,從不食太官供給的御膳,而是自攜豐盛的酒肴,連食器用具也都華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