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最昂貴的一次艷遇
皇帝普遍好色,青春期不到就能說出“金屋藏嬌”的漢武帝自然也不例外。好色也就罷了,偏偏漢武帝還經常愛屋及烏,寵愛上了衛子夫,跟著就寵信重用她的親人衛青、霍去病,后來迷戀李夫人,就給她的三個兄弟加官進爵。這個性格導致漢武帝的艷遇越多,對國家的危害就越大,因為歷史上的外戚受寵會成為國家的毒瘤,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李夫人帶給漢武帝的艷遇,就給大漢帝國帶來了不小的災難。
李夫人是個不簡單的女子,首先她的相貌就很不簡單,傾國傾城這個成語最先就是用來形容她的。她生得云鬢花顏,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卻不幸淪落風塵,成為青樓女子。其次她的兄弟也不簡單,大概是家族基因的緣故,她的哥哥李延年也是一位音樂奇才,“性知音,善歌舞”,能填詞也能編舞,好像專門是為藝術而生的。

李延年年輕時因犯法而被處腐刑,然后被遣送到宮里管犬。碰巧的是除了權力和女人,音樂、歌舞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三項最愛。創作音樂的人碰上了喜歡音樂的人,李延年的官運也就來了,很快他就被封為樂府協律督尉,在宮內廷音律侍奉。后來的事情證明李延年不僅是個音樂天才,還是個廣告天才,而被他用廣告包裝的產品就是他的漂亮妹妹李氏。一天,他利用給漢武帝唱歌的機會,唱出了他自己創作的一代名曲《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使人難再得。
事實證明,《佳人曲》是一則極其成功的廣告。廣告的直接受眾——漢武帝聽得如癡如醉,繼而產生了購買欲望——“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嗎?”他的姐姐平陽公主悄悄說:“延年的妹妹貌美超人!”武帝連忙召李氏進宮,只見李氏體態輕盈,貌若天仙,肌膚潔白如玉,而且同其兄長一樣也善歌舞。大概此時,《佳人曲》的唯美詞句又回蕩在漢武帝的耳邊,眼前的美人無疑和廣告詞所說的一模一樣,真所謂“貨真價實”,就這樣李氏開始了她的宮廷生活,并立刻受到了寵愛。一筆交易就這樣完成了。
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上天給了李夫人一張好容貌,卻沒給她一副好身板。她本來體質就弱,加上產后失調,不久委頓病榻,日漸憔悴。但武帝依然惦記著她,對其他嬪妃毫無興趣,包括衛皇后。李夫人智慧上的不簡單之處此時完全顯露,病中的她自始至終要留給漢武帝一個美好的印象,因此漢武帝每次來探病,她都將自己全身蒙在被子里,不讓武帝看她。武帝很不理解,執意要看,李夫人蒙被說道:“臣妾想將兒子昌邑王與妾的兄長托付于陛下。”武帝勸說道:“夫人你為什么不讓我看看你,你當面將他們托付給我,豈不是更好嗎?”李夫人卻用錦被蒙住頭臉,在錦被中說道:“我衣衫不整、蓬頭垢面,實在不敢和陛下見面。希望陛下理解。”不管漢武帝怎么勸說,李夫人始終不肯露出臉來,反而翻身背對武帝,哭了起來。武帝無可奈何,十分不悅地離開了。
漢武帝離開后,李夫人的姐妹們都埋怨她,不該這么做。李夫人卻說:“凡是以容貌取悅于人,色衰則愛弛;倘以憔悴的容貌與皇上見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會一掃而光,還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顧我的兒子和兄弟嗎?”她死后,漢武帝傷心欲絕,以皇后之禮營葬,并親自督飭畫工繪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懸掛在甘泉宮里,旦夕徘徊瞻顧,低徊嗟嘆。
真正的麻煩開始了。由于漢武帝對李夫人念念不忘,加上他本人愛屋及烏的臭毛病,所以便根據李夫人的臨終囑托,用高官厚祿照顧她的兄弟們,使他們富貴,這樣也就等于償付了所欠下的李夫人的情債,使失落的內心得到平衡,從而求得安慰,以求減輕思念的痛苦。
于是漢武帝金口一開,任命李氏的大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二哥李廣利為將軍。即便這樣,漢武帝還嫌不夠,他想讓李家的子孫們世世代代享受富貴。但李夫人畢竟是侍妾出身,地位低微,其兄弟雖是皇親,但根據漢朝的祖制,皇親無功不得封侯。漢武帝命李廣利為將軍,就是好讓他有機會帶兵出征,如果立下戰功,就可以封侯,然后世襲罔替,李家子孫就可世世代代富貴下去。可是,李廣利不是衛青、霍去病,既沒有軍政履歷,也沒有學過孫武兵法,漢武帝賦予這樣的人以軍事重任絕對不是英明君主所為。此時的漢武帝經過三十余年的統治,內政上國家欣欣向榮,軍事上又在對匈奴的戰爭及通西域中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驕逸之心自然而然也就噴涌了出來。自滿情緒高漲的漢武帝對一些重大的國策問題缺乏深思熟慮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譬如對李延利委以重任。
漢武帝給李延利的第一次機會是出征西域的大宛。大宛的疆域在現在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國境內,君臣自認為距離大漢帝國很遠,中間又隔著一個廣大的沙漠,其間草木不生,渺無人煙,行旅尚且困難,大軍更無法通過,所以在西域諸國向漢朝稱臣的時候,大宛國卻成為另類,就是不派使者朝漢。如果換作別國,漢武帝也許也就不聞不問了,可偏偏大宛出產天下最名貴的駿馬血汗馬。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聲色犬馬之好,周穆王有八駿,唐太宗有六駿。漢武帝也喜歡馬。因此不計前嫌,派出壯士車令帶著千金及用純金鑄的一匹馬去大宛,換取寶馬。車令拜見大宛國王毋寡,說明漢朝愿用千金及純金所鑄金馬換取大宛貳師城的名馬的來意。奈何毋寡自恃距漢遙遠,漢朝不能對他用兵,奈何不了他,而且他又已經羅致了很多漢朝的金銀絲綢等物,對什么黃金、金馬一點也不稀奇,所以極不禮貌,傲慢地說:“你那千金與金馬有什么了不起,敝國多的是。貳師城的馬是我大宛的寶馬,豈能換與貴國,休得妄想。”
車令以大漢天朝使者自居,遭此無禮對待,也出言不遜,怒目而斥,并摔破金馬,以示輕蔑。大宛國認為漢朝使者輕慢無禮,強迫離境,并暗中唆使鄰近的郁成王在途中將令車及其隨從殺掉,奪去所攜帶的金銀及其他財物。消息傳至長安,漢武帝大怒,便下令李廣利率兵遠征大宛,以便立功封侯。此次遠征,主要在奪取大宛貳師城的寶馬,故號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表示志在必得。
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領騎兵六千,步卒數萬,遠征大宛。遠征軍進入西域地區后,路途經過的一些小國,都緊閉城門,拒絕供應漢軍給養。漢軍缺乏糧草,便沿途攻打城池。攻下了,就能取得糧草,供士卒馬匹食用;攻不下,略盤桓數日,繼續前進。一路之上,數萬士兵戰死的戰死,餓死的餓死,到達大宛時,士卒僅剩下數千人,而且一個個面黃肌瘦,比逃荒的強不到哪兒去。這種情況下本不適合立即開戰,但大草包李廣利不管這些,下令軍隊立即攻打郁成城。結果對方防守嚴密,傷亡甚眾。
經過首度挫敗后,李廣利冷靜下來,他考慮到郁成城尚且攻不下來,又怎么能攻破大宛的王都呢?而且士卒越來越少,既無兵員的補充,又無糧草的接濟,便決定撤軍。部隊回到敦煌,往來時間共兩年,所剩下的士卒才及出發時數萬的十分之一二。李廣利駐軍敦煌,向漢武帝上書說:“道路遙遠,缺乏糧草,士卒不憂慮戰斗而憂慮饑餓。所剩下的士卒不多,難以攻下大宛的王都。請求暫且修整,等待補充兵力后再去攻打。”漢武帝接到李廣利所上之書,極為憤怒,派出使者把守在玉門關,傳令道:“軍隊有敢進關的,斬首。”李廣利聞令恐懼,不敢入玉門關,只得駐扎在敦煌。第一次遠征大宛,就這樣因指揮不力以慘敗告終。
然而對于爭強好勝又極愛面子的漢武帝來說,這口惡氣是一定要出的。過了一段時間,冷靜下來的漢武帝想起對李夫人的承諾,于是太初三年,他再次任命李廣利遠征大宛。鑒于上次征大宛的慘敗,這次做了周密的部署。隨李廣利遠征的大軍有6萬人,還有牛10萬頭,馬3萬匹,驢和駱駝以萬數。糧草充實,戈矛齊備,弓弩甚設,能滿足部隊軍需上的一切需要。另外征調18萬士卒,布防在酒泉和張掖以北,新設置居延和體屠兩個軍事據點,一方面防匈奴的入侵,切斷大軍的補給線;一方面作為遠征的后援部隊,便于接應。又征調了許多民夫,為大軍運送糧草。一時間整個河西走廊懸旌千里,云輜萬乘,漢武帝給足了自己的大舅子面子。
遠征軍到達大宛的士卒有3萬人,李廣利繞過郁成城,直抵大宛都城、先斷決城內水源,再圍困攻打,一晃就是四十多天。大宛說到底畢竟是個小國,哪受得了這種重壓,一些貴族暗中商議國王毋寡將寶馬收藏,不給漢朝,又殺害漢朝的使者,因此得罪漢朝,招致漢軍的攻打。假如殺掉國王,獻出寶馬,漢軍一定解圍而去。不然城被攻破,他們也要跟著遭殃。于是便聯合起來,殺掉毋寡。
正好此時外城被漢軍攻破,俘虜了大宛最驍勇的戰將煎靡。城中的貴族更為驚恐,趕快將母寡的頭割下,用木盒裝著,獻給李廣利,并愿將所有寶馬都牽來,任隨你們挑選,并且供給你們軍隊酒食,只要求你們不再攻打我們的內城。李廣利考慮到內城堅固,糧食蓄存又很豐富,利于長期堅守,而漢軍又勞師遠征,戰斗四十余日,已經疲乏,同時大宛鄰國康居,正對漢軍虎視眈眈,有乘機襲擊之勢。既然首惡毋寡已經伏誅,又愿獻出寶馬,出師的目的已經達到,不如就此收軍。
李廣利將自己的意見告訴眾將,眾將也都同意。李廣利答應了大宛方面提出的要求,停止攻打內城。大宛的貴族們十分高興,便將所有的寶馬牽出來,讓漢軍自行選擇,又送給漢軍許多牛羊及葡萄酒,慰勞漢軍。漢軍挑選了最好的寶馬數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三千余匹,并立大宛貴族中過去與漢朝最親善友好的昧蔡為大宛國王。兩國訂盟,相約結為友好國家。
第二次遠征,李廣利算是贏了,回到長安,漢武帝特別高興,大宴群臣,封李廣利為海西侯,總算兌現了對李夫人的承諾。這次遠征雖然贏了,但損失太大,得不償失。漢武帝為伐大宛,幾乎傾全國之力,即便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也沒有這么大的規模,而李廣利最終沒能攻破宛都內城,說明李廣利缺乏智謀,指揮才能平庸。這倒還在其次,更有讓人不能容忍的是李廣利人品極差,虐待士卒,貪占軍用資財,侵吞士卒糧餉,使許多士卒不是英勇戰死,豪邁地醉臥沙場,而是死于自己長官的惡政之下。從敦煌出軍時,李廣利大軍一共6萬人(不包括私自隨軍出征的)、戰馬3萬匹,返回玉門關時,僅剩萬余人,戰馬僅千匹。
如果你以為漢武帝為這次艷遇所付出的代價就此打住,那就大錯特錯了,李廣利先生的破壞力還遠不止這些。征和三年,匈奴大軍入侵,掠殺邊民,領兵的都尉(一郡的軍事長官)都戰死。漢武帝大概嫌李廣利上次的功勞還不夠大,便命他出擊匈奴。李廣利離開京城時,丞相劉屈髦為李廣利餞行。李廣利的女兒是劉屈髦的兒媳,兩人是親家。李廣利的災難也就是此時開始的。
匈奴君長單于得知漢朝派出大軍進襲,便將所有輜重撤至郅居水(現在蒙古共和國色楞格河)沿岸囤積,將人民遷至余吾水(現在蒙古共和國流經烏蘭巴托的土拉河)以北安置。單于本人則率精兵在姑且水(烏蘭巴托西南)列陣以待。李廣利率大軍出塞,進入匈奴境內。匈奴派五千騎兵進行阻擊。李廣利派兩千騎兵接戰,大敗匈奴兵,殺死數百人。李廣利揮軍乘勝追擊。匈奴兵不敢抵敵,四散逃奔。漢軍直追到范夫人城。
正在這時,京城長安發生了一件事。漢武帝年老,特別怕死,又很迷信,身體有病,便認為是有人受了巫師的指使,埋下了象征他的木人,在祈禱神靈,詛咒他早死,以致魔鬼附身,在索他的命,這被稱為巫蠱。武帝為此專門派人查訪,若有發現,必遭斬首。太子劉據就是江充借巫蠱之事而陷害自殺的。
太子劉據自從江充借巫蠱之事陷害自殺后,宮廷中的宮人及大臣們相互之間如有嫌隙怨仇,就彼此以巫蠱進行密告,陷害對方。武帝自然不可能件件去清查個明白,只是交給官員去嚴辦。對此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明辨而寬容,何況是他人。內者令郭穰密告丞相劉屈髦的妻子因為劉屈髦曾多次遭皇上責備,便對皇上不滿,因而請巫祈禱神靈,詛咒皇上早死。同時密告劉屈髦與李廣利共同向神祝禱,希望昌邑哀王劉髆將來當皇帝。武帝便下令主管司法的廷尉查辦。認為劉屈髦大逆不道,處以腰斬,并用車裝著尸體在街上游行示眾。將劉屈髦的妻兒在長安華陽街斬首。
這個時候的漢武帝不是愛屋及烏,而是恨屋及烏了,把劉屈髦的親家李廣利的妻兒們也一塊兒抓了起來。
前方作戰的李廣利聽到家人被抓的消息,如五雷轟頂,不知所措。有一個部下勸他投降匈奴。李廣利心想若投降匈奴,將加速妻兒老小的死亡,情況會更慘,不如立功贖罪,也許有一線希望。便不根據實際情況,不了解雙方軍事形勢,不布置戰略戰術,以數萬漢家兒郎的生命為賭注,盲目進軍,以求僥幸,遂揮師北進,深入匈奴,直至郅居水。
此時匈奴軍隊已離去,李廣利又派負責主管軍中監察的護軍率領二千騎兵,渡過郅居水,繼續向北挺進。與匈奴左賢王的軍隊相遇,兩軍接戰。漢軍大勝,殺死匈奴左大將及眾多的士卒。
長史認為李廣利別懷異心,想犧牲全軍以求立功,必然招致失敗,便暗中策劃將李廣利扣押起來,以阻止其盲目冒險。李廣利覺察了長史的策劃,將他斬首。恐怕軍心不穩,發生騷亂,便率軍由郅居水向南撤至燕然山(現在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單于知漢軍往返行軍近千里,已很疲勞,便親自率領5萬騎兵襲擊漢軍,漢軍死亡甚眾。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此大敗,心情自然更沉重,又憂慮著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而且本來指揮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兩軍對壘中最必要的警覺。匈奴乘漢軍不備,于夜間在漢軍營前悄悄挖掘了一條濠溝,有幾尺深,而后于清晨從后面對漢軍發起突然的襲擊。漢軍遭匈奴軍襲擊,想出營列陣抵敵,卻發現軍營前有一條深溝,進退不得,軍心大亂,喪失斗志,再加疲勞,完全失去了抵抗力,遭到慘敗,無心再戰的李廣利投降匈奴。
7萬漢家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的手中,加上前兩次遠征大宛,李廣利一人前后共葬送了不下15萬士兵的性命,即使是驃悍的匈奴人,與西漢對峙的上百年時間里也沒有哪一個人有這么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