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北京的空氣質量也不達標
關于北京空氣質量的話題,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在調侃著“APEC藍”“閱兵藍”的同時,我們通常都會把空氣污染的原因推向各種化工企業以及汽車尾氣等。
其實,北京的空氣質量一直不好,就算在沒有大工業、多汽車的一百多年前,北京城的空氣也未必能達標。
這主要與北京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劇增有關。

據定宜莊先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前言所提供的線索,據1937年的人口統計,民國之初北京人口不足百萬,民國四年(1915年)四郊劃入,增至120萬,此后民國政府南遷,人口數量稍顯減少,但旋即繁榮。迄至1937年,北京人口為150萬人左右。2011年5月5日,北京市發布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全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就是說,北京的人口比1900年時,增加了近1900萬。
按照這個人口比例,現在的北京空氣質量應該比1900年的北京差很多。但是事實似乎不是這樣子的。
英國有一個歷史學家愛德蒙·伯克豪斯爵士。
1899年,26歲的愛德蒙·伯克豪斯來到北京,1903年為京師大學堂(后來成為北京大學)法律和文學教授,30歲以后潛心研究中國大清宮廷的隱秘生活,被視為當時最權威的歷史學家。1910年,愛德蒙·伯克豪斯利用宮中檔案,與濮蘭德合作完成了第一部著作:《慈禧外記》。這部書的另一個譯名是《太后治下的中國》,書中詳細記述了慈禧統治時期的宮中歷史和宮廷故事,其中的第一章記載了1900年5月12日的北京空氣質量。
此時天氣漸熱,予所居之地,當緯線40度。雖在西歷5月,而氣候已覺炎燥,令人難耐。此地灰塵極重,且以質黑著名,每起大風,則由地直卷而上。仰視天日,頓成愁慘之色,撲人口鼻衣履皆滿。此初至中國北京者,無不言之而攢眉者也。中國北方,除夏季雨水略多外,不見日光之時甚少。大風揚塵,日光即為之蔽。而無風之時,灰塵亦不能免。蓋一年365余日之中,難遇天宇澄清之數日也。其在四達之衢,及城門之間,則重笨之騾車、臃腫之駱駝,往來交錯,時時擠塞,不能通行。車馬既眾,則灰塵亦愈甚。吾人居于此間,似無衛生之可言矣。但此時可憎之灰塵,亦微有益處,其嗆入人喉,固極難受,然亦嗆彼微生物,使難滋生也。以上乃中國北京之實情。蓋地近沙漠,無怪其然。而今年天氣,較往歲尤為干燥。故灰塵亦愈重,歐人居者,尤為苦之。
一百多年來,北京的空氣質量艱難改進,要徹底改觀真的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