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真性情劉歡的微幸福生活很爺們兒
2015年3月13日,在第二季《中國好歌曲》的年度盛典上,“鼓王”趙牧陽在演奏《俠客行》時,激動的劉歡導師親自擂鼓為其助陣,為了表現出震撼悠遠的效果,每一次敲打鼓面時,鼓槌和手都務必同時接觸鼓面,結果一首歌下來,劉歡的手指都被磕出了鮮血。可是即使十指受傷,輪到學員劉胡軼演唱時,他眉頭都不皺一下,馬上又返場伴奏鋼琴。這不管不顧的樣子讓觀眾驚呼:性情劉歡,不怕玩命!
可是,熟悉劉歡的人卻并不會大驚小怪,在他們眼里,劉歡本來就是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人:做得了居家宅男,當得了戰地“記者”,放不下那口小酒,最愛就是家人朋友,這樣的微幸福生活伴隨著他的每一天。著名樂評人金兆鈞這樣感慨:劉歡是個性情中人,他的歌都能從中聽出他的散淡、悲愴和豪放,音樂是他的情感宣泄方式,歌里包含了他對生活的所有感受。

劉歡是一個宅男,這不但已是娛樂圈里的公開秘密,就連劉歡本人也多次在采訪中承認:自己是一個很在意家庭生活的人。
他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每個月外出演出的機會從不肯超出兩次,其余時候大多呆在家里“老婆孩子熱炕頭”。他的妻子盧璐都承認“他是個能在家里呆住的人”,最長可以連續一周都不下樓。
其實,他這么喜歡宅,還得從當初剛剛結婚時的一段經歷說起。婚后,劉歡和盧璐也曾分居兩地。為了愛情,盧璐忍痛放棄了正當紅的事業,調到北京電視臺工作。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夫妻倆只能擠在劉歡當時所在的國際關系學院的小宿舍里,更可憐的是,他們只有一張集體宿舍的單人床。盡管如此,夫妻倆也非常感恩,畢竟能在一起不容易。
就這樣,直到女兒出生前,他們才有了一套像樣點的小房子。搬新家的當晚,劉歡用唱片機放了一首自己最喜歡的鋼琴曲,他曾對妻子感嘆:“家里這么好,有你,有女兒,哪里都不如家里好!”
有了這套小房子后,他們也終于有了自己的廚房,再也不用擠在筒子樓里等著張家做完飯李家再去生爐子的生活。所以,做飯也成了劉歡“宅”的第一大愛好。
說起做飯,劉歡非常得意,還記得當初正是因為這門手藝,他才追到妻子盧璐:1988年和妻子戀愛時,兩人僅僅相識九天就私定終身。可是這樁婚事遭到了盧璐父母的強烈反對。為了說服岳父岳母,劉歡特意趕到了岳父家中,來了就沒把自己當外人,不但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細心地幫岳母擦拭眼鏡上的灰塵。
最打動岳父岳母的是,他主動下廚,像變戲法似的做好了一大桌子菜。岳父樂了,他發現劉歡不僅非常孝順,而且菜做得一流,女兒嫁給他不會吃虧。于是,第二天岳父就心甘情愿地徹底接受了這樁喜事。
如今,劉歡每次到長沙演出,即使舉辦方為他訂好了賓館房間,他也只會到岳父家休息。每次去,他還會親自下廚做菜,陪岳父喝兩杯。
而只要在家里,做飯的事情他總會包在身上,從不肯讓妻子動手。在外演出時,如果吃到什么可口的飯菜,他也會暗暗記下,回到家后買來食材做一做讓家人嘗嘗鮮。
說起劉歡“宅”的第二大愛好,那就是深夜寫歌。因為白天太鬧,他無法靜心,所以深夜就成了他靈感爆發的時候。工作起來,他的生活完全晝夜顛倒,一般到早上6點才睡。睡覺前,還不忘為上學的女兒和妻子做好早飯。廚房窗戶的小黑板上,經常有劉歡的畫,比如畫著四個雞蛋和一頭歪牛,那是他告知妻女的早飯內容:雞蛋加牛奶。
這樣的深夜里,從他的指尖流淌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作品,劉歡在平凡生活中汲取能量,也“宅”出了特色。
除此之外,宅男劉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愛好:看電視新聞。畢業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的他,對國際形勢一向非常關注。有關此類的紀錄片及新聞報道的光盤一上市,他就會千方百計買回來,一買就是十多套,每套都有許多張。買回家后,他會欣喜地叫來幾個做新聞工作的老友一起看,然后根據新聞信息,一起分析過過癮。他們曾經很詳細地分析過朝韓關系、也因為看到歐洲受災馬上預測中國的糧價或許會變化。憂國憂民的樣子有時讓妻子嗔怪:“你不會是想跳槽干聯合國秘書長吧?”
曾經,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后,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水均益接受了戰地采訪的任務。作為劉歡的老友,出發前他特意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劉歡。劉歡聽后沉默良久,然后認真地說:“哥們兒,這次可不同以往,你可得千萬小心。”
當前,與高校圖書館文化活動相關的研究主要涉及閱讀推廣、素質教育、文化傳播、主題活動、藝術展覽等多個方面,而將文化活動與空間再造相結合的研究尚不多見。如何在圖書館現有空間內,發揮全方位的空間功能,打造出多位一體的文化空間,適應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真正把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于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不讓劉歡過于擔憂,水均益便換了題,主動征詢劉歡有什么采訪建議。想不到,劉歡竟真的叮囑起他來:要多多貼近最底層的民眾,采訪一下當地百姓對戰爭的態度、他們的生存環境以及對和平的期盼。實地采訪時,水均益也側重了這些問題。他發回國內的新聞受到了廣泛好評,成功“對戰爭進行多角度、全面、深刻的報道”。
因此有一次,水均益同劉歡一起上節目時曾說:“等你有一天嗓子不好了,我們兩個聯手干吧,保證天下無敵。”這事一時在央視傳為美談,諸多新聞大腕聽說后無不感嘆:音樂家竟宅成了“新聞專家”,這實在是太稀罕了!
多數時候,劉歡呈現在眾人前的是流行音樂人的形象,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圈內著名的“酒癡”。
劉歡能喝酒,早在上學時就留有威名。1981年,他考入國際關系學院后,他的宿舍門口總是擺著一排酒瓶子,如果有人要找劉歡,只要看門口的酒瓶數量。早在上大學時,劉歡每次酒后就有個“毛病”——喜歡夜里在樓道里彈吉他唱歌。據同學回憶,那時有幾個生活極規律的同學實在無法忍受他的“折磨”,又不好直說,不得不努力學習以求跳級換宿舍。
那時學生的口袋里畢竟沒有什么錢,想喝酒的劉歡為了過酒癮,經常在周末到“第三食堂”為參加周末活動的同學免費伴奏,只要有源源不斷的啤酒供應,他就能彈一個晚上。那時劉歡一個人能喝一瓶白酒,如果不睡覺的話,啤酒可以永遠不停地喝下去。如今,劉歡的酒量有所減少,但余威尚存。他的客廳像是一個精致的酒吧,擺滿他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美酒。愜意時,獨自小酌一番便勝卻人間無數。
常言道:喝酒誤事,可是劉歡喝再多的酒,也從不搗亂、打架和鬧事,相反他還喝出了友情,喝出了事業,喝出了好人緣。
雖然,劉歡規定自己工作時絕不飲酒,但也有例外的時候,酒竟成了救星。1994年,馮小剛和鄭曉龍拍攝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片子都快剪出來了,主題歌和插曲還是一片空白。實在沒辦法,馮小剛只好拿著兩頁紙去請劉歡譜曲。劉歡不敢掉以輕心,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整天泡在工作室,不是看樣片就是彈鋼琴,累了就幾瓶啤酒猛灌下肚,然后隨便找地方一倒就算是休息了。結果酒壯英雄膽,硬是一個月內寫出了《千萬次的問》和十多首曲子,幫助《北京人在紐約》如期播映。多年后回憶起這個橋段,劉歡仍非常感慨:全靠那點酒扛著。
劉歡“沒架子”,至今仍是央視接待最省事的嘉賓之一:不用接,不用送,不用準備晚餐,連化妝都省了。2003年和2010年,劉歡兩次接受《藝術人生》的專訪。第一次去錄像那天,恰巧趕上演播室停電,等到來電時已經是深夜11點,現場觀眾一個都沒有走。劉歡剛剛坐到嘉賓的位置上,主持人朱軍便將他好酒的事抖了出來:“都說酒后吐真言,你是出了名的好酒量,今天來了,得先讓你喝點才行。”說著,親自為劉歡倒了一杯酒。劉歡一口飲下,故意咧嘴:“這下,我的酒名算是徹底遠揚了。”一位50多歲的觀眾說:“今天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劉歡,感覺很可親,就憑這點,我們就沒有白等。”
好酒的名人中,多是性情中人。劉歡在第二次參加《藝術人生》時,朱軍來了個以茶代酒。在演播室的現場,劉歡近二十年未見的兒時同學也趕了過來,當朱軍提議:“劉歡的同學都起立吧。”一群成熟穩重、衣著得體的朋友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這時,鋼琴已經聽不出旋律,只有熱烈的掌聲一陣接一陣……劉歡雙手掩面而泣,潸然淚下。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原來,把酒的劉歡能言歡,無酒的劉歡更性情。

喝酒后的劉歡往往就到了真情流露的時候,連他的妻子盧璐都在《嫁給劉歡》中寫道:一入夜,劉歡就“活”了,像是變了一個人,有時候我真懷疑他是狼而非“郎”。要是再喝上一杯酒,他就會更加可愛起來。喝酒后是劉歡口齒最清楚、思維最活躍、行動最敏捷、精力最充沛的時候,說話極具感染力,頗具煽動性。每次都和好友有說不完的話,能徹底不眠地聊到第二天的上午十點。
2007年時,他曾參加了一次央視的下鄉慰問演出,幾個好友小酌后,回到賓館他就和同室的畢福劍聊了起來。那是老畢第一次和他聊天,因此不知深淺,結果兩個人越聊越近乎,爆侃了一夜的國際局勢。第二天坐車上路后,因為休息不佳,老畢到了演出地后都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因為劉歡酒后能侃,并且得著誰侃誰,因此只要是劉歡參加的酒局,大多數人為了休息,喝完后會馬上“撤離”。如果有人一不小心被劉歡“聊上”了,那大家伙兒絕對會等著看他的笑話:“拜拜了您吶,明天見!”

如果說喝酒后屬于醉話,那劉歡清醒時侃大山也是一把好手,具備“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實力。著名作曲家三寶得女兒前,家里的老人已經早早準備了很多尿布。孩子剛出生,劉歡就登門道喜。三寶聽到敲門聲后開門一看,被著實嚇了一跳:劉歡抱來高高的一摞尿不濕,把自己的腦袋都擋沒了。對劉歡的好意,三寶再三推辭,劉歡進屋放下便說:“以我多年育女的經驗,這些東西你保證用得上,并且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結果,一番話下來,三寶不但欣然收下尿不濕,轉身又出去買回了一大堆。
劉歡當了26年的老師,在北京的外經貿大學主講《西方音樂史》。每次開課,他都提前10分鐘進教室。課堂上,無論史學還是人物,劉歡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又不失幽默。可是,因為太能講,有時便難免跑題。
有一次講“貝多芬的音樂之路”時,劉歡竟從貝多芬講到了路易十六、革命者被殺死在浴缸里。結果講得聲情并茂,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后來有學生突然反應過來:“老師跑題了吧?”沒想到劉歡馬上從容地說:“這就是貝多芬生活的動蕩的年代背景,他的音樂就是法國啟蒙史。”只用一句便馬上自圓其說,讓同學們會心地笑著抱以熱烈掌聲。
因為他的課太精彩,很多學生被他廣博的知識和人格魅力征服,紛紛要選修他的課程,結果一時人滿為患。每年選修的學生要通過電腦的選拔才能入選,每次上課得提前占座,晚上6點開講的課下午4點早就沒有了座位,階梯教室總是座無虛席,蹭課的、站著聽課的同學比比皆是,比劉歡的音樂會還熱鬧。
侃大山能侃出療效來的,劉歡也算得上是第一人,不愧被稱為“侃神”。2009年,他去美國陪女兒讀書,期間不慎患上了“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醫生告訴他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可是術后要臥床休息半年。眼見女兒考試在即,劉歡采取了恢復時間更短的“髓心減壓術”,手術相對簡單,卻等于到時要多挨一刀,并且非常痛苦:醫生對他實施硬膜外麻醉后,將右腿髖骨處切開,鉆入三枚導針,再在導針中套入空心鉆進行深鉆……
在病房醒來,劉歡感到不止右腿,整個身體都鉆心入髓般疼痛。睜開眼睛,他發現女兒和妻子都在擔憂地看著自己。為了讓妻女放心,劉歡開始想辦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主動向值班的醫生詢問病情,醫生也沒有料到這個中國人有神奇的嘴皮子功夫,聊了一會他就進入了劉歡設定的環境,結果兩個人從中國的風土人情聊到了胡佛水庫,很快都忘記了工作和病痛,有時竟有說有笑,眉飛色舞,連吃飯都顧不上。看他這樣,女兒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哽咽地問:“爸,你真把聊天當成止痛藥了?”
當上《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后,劉歡的口才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對年輕人特有的小清新、古典樂難成主流的彷徨、北漂族困于肉體,樂在心靈的可貴態度等等,都有過非常精彩的評價,讓當事人鼓舞,令旁觀者受益。搶學員時,劉歡扶扶眼鏡、精辟簡短的話經常能一錘定音,讓其他老師再多說也白搭。“鳥不是除了飛,就會死;鳥是還可以擇良木而棲的。”就是這句意味深長而又富有溫情的話語,讓原本淚水漣漣的女學員馬上加入了他的戰隊。
離開《中國好聲音》,劉歡又加入了《中國好歌曲》,結果壓抑了多年終于得以出頭的原創音樂迅速呈現“井噴”之勢。有人說:劉歡等四位導師的妙語連珠立了頭功。
如此,《人民音樂》雜志編輯部主任金兆鈞曾這樣評價劉歡:他有時激情奔放,好似《心中的太陽》;有時柔情似水,恰如《彎彎的月亮》。風格的多變有利于他永遠保持愛美的心和那種追求的情感。那種只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生長,并將事業和生活都藝術化的人,不論他在哪個領域,都會是出色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