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毅
(重慶市開縣中醫院,405499)
筆者自2011年來以太極胸椎推手法治療胸椎關節紊亂導致的失眠,方法簡單、療程短,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本組179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93例,對照組86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30歲;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105例;病程3個月~6年,平均3.4年。兩組病程、年齡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不寐”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2]的診斷標準擬定為:①輕者入寐困難,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健忘、多夢等癥。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②上述睡眠障礙>3次/周;持續1個月以上。③失眠導致顯著苦惱,工作及活動效率低下。④胸肺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⑤T5~10棘突或旁開結節、明顯壓痛點多于兩處。⑥年齡30~65歲的知情門診患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病失眠患者。②伴內臟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患者。③骨性疾病骨癌、骨結核、骨折、重度骨質疏松患者。④局部皮膚病或全身傳染病患者。⑤不愿接受推拿患者。⑥年齡小于30歲或大于65歲患者。
1.觀察組治以太極胸椎推手法。
(1)患者俯臥于治療床,胸部墊枕,頭自然下垂于治療床頭,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自然呼吸時放松頸肩背各部。
(2)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尋找出胸椎棘旁反應點,以向心性輕手法自然放松反應點周圍肌群至微熱,雙手掌相對置于胸椎脊旁觸壓痛點兩側近背直肌中點,囑患者深吸氣后自然呼氣,在呼氣同時雙手掌同時用較輕力量以太極式(左上右下)平面相對用力旋轉,即可聽到“咔嚓”聲,隨后上下移動著力點,以相同手法完成鄰近節段棘突校正。然后再以前1/2力量行相反方向回旋相應椎體。完成后,作局部輕揉治療5min,結束治療。
(3)此動作不強求聽到“咔嚓”聲。此手法包括推、按、揉、旋、切五個力量,有執簡馭繁作用,一次治療后胸背部頓感輕松。
(4)此法只用于 T4~11胸椎“骨錯縫”和“筋出槽”的治療。
2.對照組的選穴與手法:患者坐位或平臥位。根據《針灸學》[3]治療失眠方法,選頭部穴位照海、百會、四神聰、攢竹、太陽、頭維、印堂、風池、天柱、失眠穴及額六線(印堂—百會線、雙眉中—百會線、印堂—神庭、攢竹—太陽、風池—天柱)。用雙手指腹輕揉各穴30~50次,再用推叩手法梳理額線,計約30min。
療程: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d,未愈再進行第2個或第3個療程,以3個療程為限,進行統計。
療效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
結果:見表1。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顯著意義。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失眠一癥,古稱“不寐”“不得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輕者難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時寐時醒;重者可徹夜不能入寐,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加重和誘發軀體的其他疾病[5]。本病可單獨出現,也可以與頭痛、健忘、眩暈、心悸等癥同時出現。多與西醫學的神經衰弱、圍絕經期綜合征、頸胸椎關節紊亂等病相關。
本研究以胸椎關節紊亂導致失眠的臨床治療觀察為對象加以總結。
手法治療失眠的中醫理論依據:①胸椎關節紊亂屬中醫學“骨錯縫”和“筋出槽”,是人體經氣紊亂、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而久治不愈或內科治療效果欠佳的根源。《厘正按摩要術》指出:“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其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已認識到五臟的生理功能直接影響人的睡眠,如《靈樞·九針》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靈樞·淫邪發夢》[6]指出:“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臟,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胸背部是五臟腧穴最集中的部位,如《靈樞·背腧》指出:“五臟之腧,出于背者……皆挾脊相去三寸所”。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此在胸背部應用腧穴協調臟腑功能平衡治療失眠是手法成功的關鍵。②失眠的病機是陰陽失衡,衛氣不相順接,陽氣浮越,心腎不交。《素問·逆調論》曰:“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靈樞·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邪客》曰:“夫邪氣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氣使然……宗氣積于胸中……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景岳全書·不寐》載:“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耳。”“陽氣浮越,心腎不交”[7],“人當睡時,上焦之陽氣下降潛藏與下焦之陰氣會合,則陰陽自能互根,心腎自然相交……人能寐者,由于陽氣之潛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陽氣之浮越,究其所以浮越者,實因其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也”。肌肉筋膜是表里之氣運轉的通道,若筋膜阻滯,表里之氣不相順接影響營衛的運行。督脈、腎經及膀胱經循行于背部,對營衛的運行和功能影響較大。應用太極胸椎推手法喻推陽納陰、剛柔相濟、調和陰陽、疏通經絡、順接經氣之意,使營衛離合有序、五臟調和有常、陰陽互根互用、順應天時有節,失眠自然痊愈。
手法治療失眠的現代理論依據:胸椎小關節紊亂常常會導致失眠、多夢、胸前區悶痛,胸部壓迫感或胸背痛。長時間胸椎小關節紊亂導致胸椎旁肌群慢性勞損、粘連、纖維增生、組織變性、攣縮,除局部疼痛外,亦可致頸部肌群失調、交感神經功能紊亂、腦血管痙攣、供血不足、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相互失衡[3],從而產生失眠。背部推拿糾正“骨錯縫”和“筋出槽”,既解除粘連與痙攣,使頸背部各肌群得到運動協調,還刺激了局部神經和血管,形成反射弧,從而影響腦干網狀結構的功能狀態,平衡大腦的興奮與抑制[8],從而迅速達到治療失眠之目的。這種整體調節作用,加之胸廓的穩定,平衡的自然恢復,治愈后療效穩定,不易復發。
關于太極手法:本手法以臟腑功能、經絡理論為指導[9]。太極之太有至之意,極有極限之義,至于極限,無有相匹,既包括至極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用以操作的控制。太極生兩儀,左為陽,右為陰,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平穩動靜,陰陽互根,運轉無窮,使所用手法隨心運動。由于受累胸椎存在著明顯偏心性脊旁反應點,大多數人右手負重多于左手負重,其背部出現左低右高,可視為太極失衡與陰陽相搏(高者為陽,低者為陰)。在倒螺旋多維空間脊柱運動中,胸椎段有肋骨支撐,立體四邊形結構相對穩定,常規俯沖手法力度難已控制,復位困難;以剛柔相濟、推陽納陰的太極手法在一定平面上使立體四邊形結構微量位移,不平衡肌群得以恢復,移位、剝脫、牽拉得到改善,周圍神經組織理化特性空間加大,有利于還原組織結構的平衡。本手法包括推、按、揉、旋、切五個力量,只需按太極圖式用較小力即可四兩撥千斤,力度易于控制,安全性高,執簡馭繁,簡便快廉,副作用小,不加重醫源性再損傷,療效肯定,復發率低,老少皆宜。
缺陷:太極胸椎推法雖操作簡易,但僅限于T4~11節段,其力學的現代機制尚不明確,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省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3]石學敏 .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76,231-2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6.
[5]張晨茜,儲浩然 .近5年針灸治療失眠的現狀及展望[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12):1112.
[6]黃帝內經[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767,874,734.
[7]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M].第2版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754.
[8]耿濤 .三部推拿法治療失眠的思路探索[J].甘肅中醫,2010,23(4):44.
[9]李洪濤,赫楠 .推拿治療失眠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