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生
(中鐵三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地下明挖車站軌頂風道先澆法快速施工技術
張 晉 生
(中鐵三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依托南寧地鐵南湖車站軌頂風道施工,在施工中對方案進行優化,采取先于中板澆筑施工的方式,并對該施工技術的工藝原理、工藝流程及其操作要點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該技術提高了地鐵車站軌頂風道的施工水平和施工速度,可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地鐵,明挖車站,軌頂風道,先澆法,施工要點
隨著我國地鐵的飛速發展,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建設地鐵工程,以緩解當前城市交通壓力,進一步為民眾提供更多更大的方便。目前國內地鐵車站站臺層均設置了屏蔽門,使軌行區和站臺分為兩個獨立的區域,地鐵車輛又均設置了空調系統,為了排除由地鐵車輛空調系統排出的熱量,在車站站臺層頂部,地鐵車輛停靠位置正上方設置軌頂排風道,由設置于車站兩端的隧道通風機通過軌頂風道將車輛散發的熱量排出地面,以保證區間內的溫度不超過規定的夏季最高溫度40 ℃的標準,為乘客在地鐵車站內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傳統施工方法多為后期澆筑方法,這意味著車站土建施工需要二次進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續的鋪軌、機電安裝和裝修等工程,同時由于車站主體已施工完畢,導致軌頂風道的工作空間不足,混凝土振搗和表面抹平困難,施工質量不易保證,經濟性很差。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在本工程軌頂風道施工中,采取先于中板澆筑施工的方式,相對后澆法施工作業面空間寬裕,有利于施工質量控制,效益明顯。
某地鐵車站主體結構形式為單柱雙跨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西端設存車線,存車線段為地下一層車站,頂板采用拱形結構。兩端設盾構始發站,并設有軌排井。車站長456.2 m;標準段寬19.2 m,基底埋深約17.3 m,地下連續墻下采用C35,P8抗滲混凝土,墻體厚度為800 mm,標準墻幅按6 m分幅,接頭采用工字形鋼,總共分為170幅墻。其中20幅為“L”形墻,4幅為“Z”形墻,146幅為“一”形墻。車站有效站臺中心里程處頂板覆土厚度約3.18 m。車站共設置了5個出入口及兩組風亭,主體結構公共區標準段為地下二層雙跨(風道夾層為三層四跨;電纜夾層段為三層三跨;存車線局部為拱形單層雙跨)整體式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車站為兩端盾構始發站,并設有軌排井。車站縱向東高西低,各層板坡度為2‰,車站標準段寬19.2 m,站臺寬10.5 m,軌頂風道分布在車站軸~軸間長度120 m。
1)采用先于中板澆筑施工的方式進行軌頂風道施工,避免了后澆法在混凝土澆筑前需在結構中板預留混凝土澆筑孔,在澆筑過程中容易發生堵管現象,有效地提高施工功效和保證施工質量。2)在施工中節約了二次支架體系搭設、鋼筋制安、模板安裝環節,無需人、材、機的二次進場,避免了竹膠板、方木、支架體系倒用后的損耗及租賃費用。3)避免了后澆法施工軌頂風道因工作面空間狹小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筑不易對施工造成的影響,施工人員更容易對每個施工環節的質量進行控制。4)避免了后澆法底板、吊墻預埋筋處混凝土不易鑿毛的弱點,可以使軌頂風道與結構側墻、中板結合更加密實。
1)“先澆軌頂風道”施工(見圖1),是在施工主體結構中板前,提前施工軌頂風道,可減少預留鋼筋、植筋、留澆筑孔等工序,且施工空間大,混凝土易澆筑,施工質量能得到充分保證,且不需二次進場和二次搭設模板支架。2)支架模板搭設好后,風道底模和吊墻外側側模與中板底模同時安裝,安裝完成后綁扎吊墻和風道鋼筋(中板梁鋼筋及主體側墻可同時進行)、澆筑吊墻下部和風道底板混凝土、等強、安裝吊墻內側模板并加固、搭設軌頂風道內側至中板標高短支架、搭設風道范圍內中板底模、綁扎中板鋼筋、澆筑混凝土(中板和剩余吊墻混凝土同時澆筑)、養生等。

4.1 施工準備
軌頂風道先澆法不需單獨搭設模板支架,與主體結構中板支架共用,但應提前通過測量確定軌頂風道的施工范圍,在底板表面精確放樣點位,以便指導軌頂風道短立桿的范圍。
4.2 搭設模板支架
1)模板支架搭設應按立桿、橫桿、斜桿的順序逐層搭設(見圖2)。軌頂風道底面距底板高度一般為5.11 m,立桿采用底托、頂托、3.6 m鋼管配1.2 m長碗扣式鋼管比較適宜,鋼管規格為φ48 mm×(3.5 mm)通用形桿件,橫桿長度為0.9 m,支架縱橫間距0.9 m×0.9 m,步距1.2 m,下設掃地桿以策安全,剪刀撐采用扣件式鋼管,規格除長度外與碗扣式支架相同,模板支架底層水平框架的縱向直線度應不大于L/200;橫桿間水平度應不大于L/400。每步的縱、橫向水平桿應雙向拉通。支架全高的垂直度應小于L/500;最大允許偏差應小于100 mm。2)嚴格按照JGJ 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的相關規定,采用鋼管扣件作加固件、斜撐。3)支架搭設到達頂部之后,組織相關人員全面檢查支架的搭設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4)立桿和掃地桿架設:根據支模架立桿的設計位置放線后,即可架設立桿。在架設立桿時,應及時設置掃地桿,并與立桿連成一整體,以保證架子整體的穩定。5)支架上下樓梯架設:在每段軌頂風道施工時,架設一道樓梯,供施工人員上下使用。樓梯底部、頂部均要與滿堂支架牢固連接。6)搭設要點。a.根據施工荷載選擇模板支撐架的步距并組配橫桿,同時依據需要支撐的高度選擇可調底座、可調托撐和組配立桿。b.在支撐架四面設置八字斜桿或在四周拐角處設置專用斜桿。采用扣件腳手架鋼管作為剪刀撐,豎向剪刀撐在縱向上每隔四排設置一道,橫向上每隔四跨設置一道。c.剪刀撐構造要求:剪刀撐與立桿用旋轉扣件相固定,扣件中心線與主節點間距不超過150 mm,地面傾角與剪刀撐斜桿應處于45°~60°之間。7)軌頂風道底板澆筑完成之后再搭設上部的短鋼管,間距保證與下部相同。
4.3 模板安裝
1)軌頂風道澆筑時面積較小,施工空間狹小,異形模板較多,不適于使用大型鋼模板,宜使用質量較好的覆膜竹膠板。2)由于軌頂風道拆模后底板和吊墻外模外露,直接影響車站實體觀感,因此應使用質量較好的新模板,模板縫在拆模后要做到板縫平整順直,因此,模板安裝前也應該彈出模板位置線,避免安裝模板出現誤差,安裝模板時需保證拼縫嚴密、不漏漿、不錯臺、不脹模、不變形。封堵兩塊模板縫隙所用的泡沫塑料、膠條等材料不能超出模板表面,防止澆入混凝土內。3)組裝吊墻模板時,用三角木靠尺和線墜調整模板垂直度。在模板陰角、陽角位置使用止漿條或用水泥砂漿封堵,避免拆模后吊墻棱角掉角和陰角爛根現象。
4.4 鋼筋綁扎
1)清理好底模,按照設計間距彈線,按畫好的間距,底板下層網片采用混凝土同標號的砂漿墊塊,先鋪設和綁扎、焊接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預埋件、預留洞等及時配合安裝。2)下層鋼筋綁扎后,用鋼筋馬凳支撐上層網片,確保上層筋位置,鋼筋焊接接頭錯開,焊接質量應滿足規范要求。3)綁扎鋼筋時,逐點扎牢兩行鋼筋的交叉點,中間鋼筋每隔一根按梅花式進行綁扎,相鄰綁點的鐵線扣要呈八字形綁扎(左右扣綁扎)。4)綁扎完畢后,各種操作人員不準任意蹬踏鋼筋。5)吊墻鋼筋綁扎后要校好垂直度,使其保證位置的正確、順直。防止側模安裝困難和保護層出現偏差。綁扎鋼筋如圖3所示。

4.5 混凝土入模
先澆筑軌頂風道底板和下部吊墻位置混凝土,吊墻上部和中板的混凝土同時澆筑,各處施工均可采用混凝土泵車直接進行,快速高效。不需再預留入模孔洞,但混凝土應選擇同設計標號的細石混凝土以方便入模。
4.6 模板體系的拆除
1)模板拆除前,必須檢測混凝土強度,當其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模架。
2)支模架拆除時注意施工順序,先搭設的模板后拆除,后搭設的模板先拆除。模板拆除應自上而下逐層進行,嚴禁上、下層同時拆除。拆除下來的桿配件及材料嚴禁從空中直接向地面拋擲,應用吊車勻速吊放,吊運至地面的材料及時運出拆除現場堆碼,以保持作業區整潔。
4.7 其他操作要點
1)支架搭設注意事項。a.確保立桿底座與底板緊密接觸,不懸空。b.立桿的接頭應錯開。c.立桿的垂直度應嚴格加以控制,控制標準為2 m高度偏差1 cm。d.支模架搭設過程中,嚴格控制支架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并在無荷載情況下逐個的檢查立桿底座是否有松動或空浮情況。e.斜撐桿對于加強支模架的整體剛度和承載力的關系很大,不應隨意拆去。f.支撐架的橫撐因使支撐架側向受力,必須對稱設置。
2)支架拆除注意事項。a.如果不拆除全部支架,只拆除部分支模架時,在不用拆除的支架上需要設置斜撐,橫向斜撐應呈“之”字形自底至頂層連續布置。b.支模架拆除時分段、分片高度不能超出兩步。c.在進行支撐架拆除之前,需要將支撐架上的材料、工具和雜物清除。d.拆除模板支架時,在周圍設置警戒標志以及圍欄,并安排專職人員看守,禁止非操作人員進入施工現場。e.拆除作業時,拆除人員須站在臨時設置的腳手板上,并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防護用品。f.嚴禁使用硬物敲打、撬挖的方法拆除支架。
本技術在軌頂風道施工中,采取先于中板澆筑施工的方式,提高了勞力、材料的使用效率,無需人、材、機的二次進場,同時相對后澆法施工作業面空間寬裕,有利于施工質量控制,占用時間相對較少,較為經濟合理,突破了傳統的施工工藝,大大提高了地鐵車站軌頂風道的施工水平和施工速度,在整體工期緊張的形勢下,避免了軌頂風道因工作面空間狹小,對鋼筋安裝、混凝土澆筑造成不利影響,確保工程按期、保質完成。
[1] GB 50299—1999,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2003年版)[S].
[2] GB 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3] IQB—196—2008,軌道交通工程結構混凝土裂縫控制與耐久性技術規程[S].
The pre-casting method rapi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underground open cut station rail top duct
Zhang Jinsheng
(FifthEngineeringLimitedCompany,ChinaRailway3rdBureauGroup,Jinzhong030600,China)
Based on the rail top duct construction of South Lake station of Nanning metro, this paper optimized the scheme in construction, adopt the way before mid-board pouring construction, analyzed in detail the process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operation key points of thi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ointed out that this technology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level and progress of metro station rail top duc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metro, open cut station, rail top duct, pre-casting method, construction key point
2015-01-14
張晉生(1972- ),男,工程師
1009-6825(2015)09-0147-02
U2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