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051)
天津地鐵6號線線路設計研究
李 睿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051)
根據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要求,結合沿線周邊環境、規劃情況,探討了天津地鐵6號線線路設計方法,對北站至西站段、梅江道至潭江道段線路走向方案及線路敷設方式進行了重點探討,通過研究提出了符合線路設計原則的合理線路。
軌道交通,線路設計,線路敷設,方案
天津地鐵6號線為中心城區西北半環的填充線,線路北起大畢莊,南至海河教育園區,線路全長56.2 km,共設48座車站。同地鐵1,2,3號線主干線及其他規劃線路均有交叉換乘點,使中心城區的地鐵線路更加網絡化,對發揮快速軌道線網系統效用有重要作用。
線路設計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線路走向應符合《天津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要求,結合工程實施條件,在不影響線網整體功能條件下,可對局部線路走向進行調整,并協調好與其他線路的銜接、換乘關系;
2)線路路徑及車站分布應根據城市現狀和規劃綜合考慮,車站位置盡量靠近客流集散中心和公交樞紐,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方便乘客;
3)線路平面應盡可能沿城市主干道并在道路規劃紅線范圍內布置,車站線路宜與規劃紅線平行;
4)根據城市現狀和規劃要求,因地制宜地確定線路敷設方式;
5)車站站臺段線路應設在一個坡道上,有條件時,車站盡可能布置在縱斷面的凸形部位上,車站兩端采用節能坡;
6)車站埋深要充分考慮地質條件,方便乘客出入,車站頂部管線盡量改移或避讓,以減少埋深;區間線路埋深應根據沿線現狀和規劃的地上地下構筑物控制點標高,結合施工方法和工程地質條件確定,將隧道置于有利于隧道施工和結構穩定的地層中;
7)地下區間線路必須穿過地上地下構筑物時,要充分考慮到樁基礎、市政管線、河流等控制性因素的影響,合理選擇埋深方案,以控制地面沉降,減小對地面建筑物的影響,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和構筑物安全;
8)保護沿線文物古跡,保護環境,注重景觀。高架線不僅要滿足橋下各種道路凈空要求,更要注重沿線環境保護。
3.1 北站至西站區段線路方案比選
線路自天津北站至天津西站段結合路網規劃、河北區總體城市規劃、地塊開發等因素研究了天泰路南口路方案、八馬路方案。方案示意圖見圖1。
3.1.1 天泰南口路方案(方案一)
線路從北站引出,下穿新開河和志成道立交橋后轉至南口路向西敷設,下穿北運河、子牙河后,進入北竹林地塊,下穿西站站場后,進入西站。該段線路長4.793 km,共設7座車站。
3.1.2 八馬路方案(方案二)
線路從北站引出,至新開河南岸折向八馬路,下穿仁恒地塊至子牙河,雙線分開繞行石舫后下穿子牙河,隨后沿北營門西馬路進入西站。該段線路長4.441 km,共設5座車站。

3.1.3 方案比選及推薦意見
各方案優缺點分析見表1。

表1 優缺點分析比較表
綜合分析:
1)城市用地規劃。
南口路天泰路方案(方案一)所經過的地塊已經進行了新規劃,土地開發利用約69.36 hm2,而八馬路方案(方案二)土地開發利用約31.76 hm2。方案一將使這些地塊交通可達性提高,增加了地區的吸引力,從而帶動城市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進而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發展空間和功能水平。綜上分析方案一不但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使城市向合理結構發展。而方案二位于新開河河邊,既對河北岸客流吸引不利,又處于河南岸地塊邊緣地帶,對土地的開發刺激作用較弱。
2)客流吸引。
方案一為雙邊客流,方案二為單邊客流,從車站功能角度分析方案一較好。
3)疏解交通。
從北竹林地塊、天泰路地塊地理位置分析,北側均有河流阻斷,南側有老津浦線和京滬高速聯絡線,相應這幾塊土地開發受到地面交通影響較大,與外面溝通極為不便利,6號線的引入恰恰解決了北竹林地塊等的交通問題,進一步促進網絡式城市的發展,又能有效制衡小汽車交通的膨脹對這些地塊的交通壓力。
故推薦采用南口路至天泰路方案(方案一)。
3.2 梅江道站至潭江道站段線路比選
由于梅江道站至潭江道站線位隨文化中心線網調整,需要由5號堤路向西南敷設至友誼南路。線路在此地段研究了三個路線方案(見圖2)。

3.2.1 下穿老干部活動中心方案(方案一)
線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號堤路路中敷設,隨后采用S彎先后下穿天津佳能公司和老干部活動中心,繞過津典時代后沿著友誼南路西側敷設,下穿衛津河橋后到達潭江道站。
3.2.2 下穿節能中心方案(方案二)
線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號堤路路中敷設,隨后采用S彎下穿天津佳能公司,下穿津典時代和體適堡運動俱樂部后沿著友誼南路東側敷設,過珠江道站后線路雙線分開繞行衛津河橋,隨后雙線合并到達潭江道站。
3.2.3 穿住宅集團地塊方案(方案三)
線路自梅江道站引出后,沿五號堤路路中敷設至白云山路。線路采用S彎下穿住宅集團的兩處地塊后,線路轉向友誼南路路側,在橋東側下穿衛津河橋后,到達潭江道站。
3.2.4 方案比選及推薦意見
各方案優缺點分析見表2。

表2 優缺點分析比較表
綜上所述,從工程實施難度,拆遷難度等方面考慮,故推薦采用下穿老干部活動中心方案(方案一)。
4.1 起點至外環線調整線段
由于位于外環線調整線以外,建筑物稀少,空間開闊,根據設計原則采用高架形式,平面位置選擇一般順城市道路平行設置,受規劃津大路(規劃寬40 m)及段址影響,該段線路采用路南側高架敷設方式。
4.2 中心城區段
外環線以內線路為避免對城市景觀和沿線環境影響,線路均按地下線敷設,車站覆土厚度按2 m~3 m設計,區間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1倍盾徑,有高程控制地段,區間線路埋深應按沿線的現狀和規劃控制點標高,并結合隧道施工方法確定。如受管線控制結構埋深過深,應研究改移管線的方案,并做方案比選后確定埋深。但對于重要的、拆改困難的雨污管道,在結構埋深增加不大的情況下,應盡量考慮躲避處理,以避免拆改管線帶來的擾民、破路、阻礙交通、損害管網使用功能等不利影響。因此,6號線線路在外環線以內采用地下敷設形式。
4.3 南段外環線以外段
1)南端外環至薊汕高速公路段。根據規劃,外環線以外微山路延長線道路紅線寬度30 m;該段路兩側已建大片住宅小區和高檔別墅區。結合道路寬度,兩側建筑條件,該段線路采用地下線形式。
2)薊汕高速公路至津岐路段。該段道路紅線規劃寬度為35 m,過幸福河后道路寬度為40 m,教育園區道路兩側為規劃河道;該段區域規劃為海河教育園區,為文化、科研、體育中心,周邊環境要求高。由于海河教育園區一期實施已完成,二期正在實施規劃。南大、天大南端只有該條道路與外界溝通,兩所高校南門均規劃在該道路旁。
基于以上原由,同時結合規劃部門意見,該段線路采用地下線敷設方式。
根據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通過對6號線線路方案比選、線路敷設方式等設計研究,確定了線路平縱斷面具體設計。線路在保證客流量的基礎上,盡量減少了拆遷量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能夠滿足規劃和功能要求,并控制了建設投資。目前天津地鐵6號線已按研究推薦的線路走向、敷設方式進行施工圖設計和施工。
[1] GB 50157—2013,地鐵設計規范[S].
[2] 施仲衡.地下鐵道與施工[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87.
[3]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地下鐵道6號線調整及新建延伸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修改稿)[R].2012.
[4] 歐陽全裕.地鐵輕軌線路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Tianjin Metro No.6 line design
Li Rui
(TianjinMunicipalEngineeringDesign&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051,China)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requirement of Tianjin city overall planning and city rail transit network, combin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long the line, planning situation, discussed the line design method of Tianjin Metro No.6 Lin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route strike scheme and line laying mode of north station to west station section, Meijiang road to Tanjiang road sec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line suitable for line design principles.
rail transit, route design, route laying, scheme
2015-01-03
李 睿(1987- ),男,助理工程師
1009-6825(2015)09-0149-02
U21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