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基立
春回大地,風和日暖,蜷縮在室內度過寒冬的嬰兒,紛紛被家長抱至室外,沐浴和煦的陽光。曬太陽有益健康,特別是可以預防小兒佝僂病。隋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養小兒候》中就指出:“令小兒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說明我國古代中醫對嬰兒曬太陽的好處已經有所認識。
然而,有的嬰兒早春跟太陽打了幾次交道之后,卻突然發生肢體抽搐,這是什么原因呢?
曬太陽是否
與嬰兒手足搐搦癥相干
嬰幼兒處于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要使骨骼變長、增粗和變硬,需要藉助維生素D和鈣鹽。人體皮膚中含有一種稱為“7 - 脫氫膽固醇”的化學物質,經過陽光中紫外線照射后,會轉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使小腸黏膜對食物中鈣、磷的吸收,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還促使血液中的鈣向骨骼轉移與沉積,以利骨骼生長。
但是,如果嬰兒甲狀旁腺功能不到位,反應遲鈍,不能及時將骨骼中的鈣脫出,游離到血液中補充,血鈣就會下降。若血鈣低于正常水平,就會造成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誘發嬰兒手足搐搦癥。
手足搐搦癥多見于周歲內嬰兒,以6個月左右最為多見。如果患兒健康,并無發熱或其他不適癥狀,突然發生肢體抽搐、兩眼上翻、兩手握拳、四肢抽搐、面部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暫時性喪失知覺,就可能是手足搐搦癥。輕者幾天發作一次,僅有短暫的面部肌肉抽動;重者一天發作數次,每次持續1 ~3分鐘不等,可以自行緩解。
春季是嬰兒容易發生手足搐搦癥的季節,統計資料表明,“無熱驚厥”的患兒約有70 % 與低鈣血癥有關,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和鈣所致。為此,嬰兒出生兩個月后可開始服用魚肝油(維生素A D制劑),特別是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出生、人工喂養的嬰兒更不可疏忽。對那些平素未服用魚肝油和鈣制劑,本來就有佝僂病表現,如多汗、易驚好哭、睡眠不安,有顱骨軟化征、前囟晚閉、枕部脫發(枕禿)的嬰兒,在春天到來前宜補充維生素D和鈣制劑,使血鈣達到和保持正常水平。然后將孩子抱至室外曬太陽,就不致發生手足搐搦癥了。
處理嬰兒驚厥
應分秒必爭
如果遇見嬰兒手足搐搦癥發作,家長不必驚慌,趕快將患兒送至醫院,請醫生檢查與處理,應分秒必爭,不可延誤。
處理嬰兒驚厥的當務之急是補充鈣制劑,最好是靜脈滴注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可起到立竿見影之效;同時可以肌肉注射魯米拿,或用水合氯醛灌腸,以鎮靜解驚。患兒驚厥制止后,應肌肉注射較大劑量的維生素D(20 ~30萬國際單位)1次,以加強療效,防止手足搐搦癥再次發作。以后可改為每天口服鈣制劑和維生素D制劑,如魚肝油滴劑,以鞏固療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