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孩子不停哭鬧,說肚子痛,愛跟父母拌嘴,許多父母以為這是子女一時任性,隨口一句“別鬧”就打發了。殊不知,一些被誤認為是小孩耍脾氣的表現,可能是兒童抑郁癥的癥狀。
抑郁兒童可能不聽話,愛哭鬧,假裝生病,拒絕上學,纏著父母;抑郁少年則傾向于生悶氣,易流淚,愛闖禍,變得消極、疏離等。而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各階段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均不相同,讓家長很難判斷,這些表現究竟是正常的“成長的煩惱”,還是憂郁癥?
沉迷游戲,愛發脾氣
10歲的王駿沉迷于打游戲,不做功課不吃飯,母親一勸阻,他就發火,氣得母親要把電源拔掉。求助于心理醫生,竟診斷為抑郁癥,這讓孩子的母親百思不得其解。醫生解釋說,小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有時候不聽話、愛打架、迷電游……種種似乎是淘氣的表現,很有可能是抑郁癥的癥狀。王駿的父母忙于工作,他經常獨自在家,感覺無聊,只有打游戲打發時間。
醫生通過“沙盤療法”,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并通過游戲讓他盡情表達自我。同時建議這位母親多陪伴孩子,帶他到戶外玩,轉移其注意力,讓他沉迷游戲以及其他一些行為問題得到緩解。據小孩母親反映:“現在他玩游戲有節制了,脾氣也好了,不會沒做功課騙我說做了。”
頭痛肚痛,身體無恙
12歲的森迪不知何時起,經常說頭痛。早上要上學了,頭痛;媽媽催寫作業,頭痛;復習考試,頭痛,肚子也痛。但是媽媽帶她去看病,反復檢查卻找不到原因。最后去看心理醫師,診斷是抑郁癥。而這恐怕要追溯到森迪一年前的轉學,脫離了熟悉的同學圈子的森迪,對上學不再熱心。一天早晨,她賴床了。眼看就要遲到,她開始捂著腦袋可憐兮兮地看著媽媽說:“我頭痛啊。”
森迪媽媽后來了解到,女兒在新學校的適應過程并不順利。本來內向的小孩,又缺乏師長的及時引導,以至于對學校和學習越來越恐懼,抑郁成病。
無精打采,反應遲鈍
初中生小林做什么都比別人花的時間更久。早上他要一個多小時才能打理完出門;讀課本時,他坐在桌前半天翻不動一頁書。有好幾次,他沒有完成作業,老師聯系家長,得到的反饋是:“我家小林每天都有認真做作業啊。”
坐在心理醫師對面的小林自訴道:“我一直在想那道題,可不知不覺,半小時沒了。我總是腦袋昏昏的,努力讓思想集中,才能理解題目是什么意思。”他表示自己做簡單的事都力不從心,穿衣洗臉都嫌煩。
小林的自我要求太高了,一開始,他每天安排大量課外功課,偶有不能應付,心里干著急,還是硬上。結果效率越來越低,心情久郁成疾。好朋友對他的印象是:“總是垂頭喪氣的,做任何一件事都感覺很累、很痛苦,永遠做不完!”
暴食、嗜睡、情緒波動
15歲的小文害怕數學,在家做數學題時,總要吃個不停。問她餓不餓,答:“不餓,就是想吃。”媽媽念她正在發育期,食量大一點是正常的,沒料到她吃到腸胃紊亂、牙齒被蛀壞。數學課上,她喜歡嘲笑、頂撞老師,情緒起伏很大,老師以為她處在青春叛逆期,不以為忤。可后來發現她經常在課堂上睡著,下課后精神卻特別好。
醫生告訴小文媽媽,飲食習慣驟變,暴飲暴食或厭食;睡眠習慣改變,在不該睡覺的時間睡著,都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的征兆,不可掉以輕心。
家有抑郁兒怎么辦
不少家長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不快樂的兒童?其實應該問:為什么兒童就一定會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其實只是文學理想和成人世界一廂情愿的創造。同理,若少年人透露煩惱,未必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孩子的抑郁癥大都可以治愈。但需要家長配合好醫師,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1.與孩子交談。孩子往往掩蓋他們認為會讓父母擔心的事件和情勢。告訴他們,真正讓你擔心的是不知真相,因而無法向他們提供幫助。交談通常是抑郁癥患者最怕的事,要克服這一點,首先要創造無壓力的談話時機,比如去散步、游玩時;然后要讓孩子知道抑郁癥沒什么可怕的,站在他(她)的立場想問題,肯定其情緒,感同身受。
2.把握治療過程。要和心理醫生交流;了解治療的各個環節,以及需要服用的藥物有什么副作用;監督孩子服藥。
3.鼓勵孩子社交。抑郁癥患者傾向于躲避社交和聚會,但家長必須堅持患兒與親友間的正常互動,這是他們康復的重要社會支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