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鄭集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專家、我國現代衰老生化研究學科的奠基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生于1900年,逝于2010年8月,享年110周歲,堪稱“世界最長壽教授”。105歲高齡時,他被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授予“21世紀最有成就獎”。108歲時,他依然思維敏捷,身體硬朗,編輯出版了《鑒證長壽:百歲教授的養生經》,向我們講授他獨特的養生之道。
科學飲食 鄭老一日三餐都事先定好食譜,葷素搭配,沒有特別的忌口,但也不暴飲暴食。他有一套自己獨創的“長壽菜單”:起床先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早餐一杯牛奶,吃一份用五個紅棗、三個桂圓、15~20粒枸杞子一起煮的食物,還有一小塊蛋糕;中午一葷兩素一湯配稀飯,多以時令蔬菜為主。比如黃豆炒瘦肉絲、涼拌苦瓜、清炒生菜、西紅柿嫩豆腐湯,再來點稀飯,里面放一點紅豆、山芋,稀飯熬1個小時左右,熬得很黏稠;晚飯是藕粉、包子、面條、餛飩之類容易消化的食物,有時是煎雞蛋餅。除了正餐,鄭老每天水果不斷。他最愛吃的水果是香蕉,中午、晚上各一根,以緩解便秘。
不亂用補品 鄭老認為,長壽的實質就是延緩衰老,因此,要想長壽,就得講究科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更重要的是凡事要想得開,心平氣和,身體才能健康。他還提醒人們不要過分迷信保健品,但維生素可以服用一些,他自己也在服用。他也不建議大家選擇價錢昂貴的維生素制劑,因為不管國產的還是進口的效果都一樣,他每天所服用的維生素制劑也就折合人民幣三四毛錢。
生活規律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說只有規律的生活,保持精神與形體的充實,才能長命百歲。這一點,鄭老也是身體力行。鄭教授書桌旁的墻上有一張紙,上面寫著每天作息安排:早上5點鬧鐘準時發令起床,花1小時在床上按摩一遍,從頭皮、眼、耳、鼻、喉、胸、腹、腰、四肢直至腳趾,達到舒筋活絡、促進新陳代謝的目的;上午看書報和學習資料,中午12點準時吃中飯;午飯后12:45午睡,下午3:00左右起床,鍛煉身體;晚上9點半到10點睡覺。這個習慣鄭老堅持了幾十年,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還是在除夕的晚上,他都是按時起床和入睡的。鄭老認為,保持生活有規律,可使新陳代謝機能正常。因此,在他百歲高齡時,除了耳朵有點背之外,仍然思路清晰、言語流暢。
注意鍛煉 午睡后起床收拾完畢,鄭老還會用自創的運動方法鍛煉身體。具體操作起來就是,用雙手扯著一根背包帶的兩頭,繃得直直的,一會兒在后背蹭蹭,一會兒在大腿上蹭蹭,一會兒又轉移到脖子上。這種運動適合年齡大、下床活動不便的老人,非常安全,坐在床上就能活動全身筋骨,暢通氣血。
心態平和 鄭老年輕時身體并不好,一生住院不下十次,還病危過多次,可年紀越大,身體反而越好了。因為是“空巢”老人,除了保姆照顧生活起居外,他大多時候是靠看報紙打發時間的。但是鄭老善于自我調節,心態特別平和。他還曾經變賣自己的房產,捐給學校和社會,并設立清寒獎學金和學術基金,資助貧困學子。鄭老置名利于身外,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唐代名醫孫思邈更是在《千金要方》中教誨世人:“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由此可見,一個善良的人、一位仁者,是具備了長壽最根本的素質的。鄭老也在很多場合強調,健康長壽最重要的是“思想開朗、樂觀積極、情緒穩定”,而心中充滿仁愛,則是養生的重要內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