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杰
西柏坡時期,朱德在領導解放區土地改革和指揮軍事斗爭的同時,投入了較大的精力組織和領導了解放區的軍工生產事業。在軍工企業的組織、生產和各解放區的統一協調上做了大量工作,使各解放區的軍工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為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武器保障。
一
西柏坡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擴大對我軍部隊的武器供應已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1947年5月,朱德隨中央工作委員會移駐西柏坡后,即深入軍工廠開展調查研究。晉察冀的軍工生產在抗戰時期就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廠址分散、管理不統一等問題,遠不能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在其他解放區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為此,1947年7月 20日 ,朱德致電毛澤東,建議召開兵工會議。
1947年底,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在西柏坡召開。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解放區和中央軍委有關部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華北解放區兵工會議關于幾個問題的結論》,并就軍工建設的方針以及兵工廠的領導、管理、工會工作、黨的建設、技術原則和華北解放區軍火工業的統一領導組織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朱德在開幕式上講話時指出:“我們是以戰爭來結束戰爭。軍工生產對我們結束戰爭的快慢有重要意義。要提早結束戰爭,要拔掉大的點,就要有大量的炮彈、炸藥、手榴彈。”朱德的講話指出了軍工生產的重要性、任務、軍工建設的方針及管理等原則,為解放區軍工生產、建設指明了方向。
為了深入切實地抓好軍工生產工作,朱德到達西柏坡后,一方面多次召集有關人員商討軍工企業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以電報、書信等方式與各解放區聯系,指導各地軍工生產工作。要求各解放區把生產多少產品和每月增產的數字,詳細列表,至少一個月向他作一次匯報。
朱德提出軍工生產要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朱德在西柏坡期間,曾多次視察位于平山縣境內的三十三兵工總廠及分廠,鼓勵兵工戰士改進技術,節約用材,多生產快生產武器彈藥,支援前線。1948年1月25日,朱德還親自參加了沕沕水發電站(第三十三兵工廠16分廠)的落成典禮,并對發電站的建成給軍火生產提供了動力給予了高度評價。由于朱德有預見地親自抓軍工生產,各解放區的軍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加速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二
解放戰爭時期特別是西柏坡時期,朱德在軍工企業組織、管理和生產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軍工廠實行企業化管理。軍工廠的企業化改革是搞活軍工生產的重要途徑。在朱德和中央工委的領導下,各解放區迅速對軍工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了改革。一是確立軍工企業生產唯一的總方針。“生產是工廠的唯一任務,因為辦工廠,就是為了生產軍火,供給前線,消滅敵人,爭取勝利”;二是實行廠長負責制。長期以來,由于處在戰爭環境,我們的軍工企業大都實行供給制和政委負責制。西柏坡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軍工企業已有了穩定的生產環境。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各軍工企業普遍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明確規定廠長代表國家來管理工廠,計劃生產、組織生產、管理生產,完成國家所賦予的生產任務;三是實行成本核算制。其內容是制訂嚴格的生產計劃,嚴格的產品檢驗制度和完善的原材料產品購銷體系,實行利潤核算,鼓勵企業實現一定的利潤。目的是要降低成本,減少浪費,提高產品的質量;四是對工人實行全面工資制、薪水制。對改進工具、技術發明、超額完成任務、解決各項自制原料以及能使生產產量高、質量好、成本低的一切辦法都給予獎勵,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
2、統一解放區軍工生產。由于華北解放區已聯成一片,戰爭規模擴大與軍火任務增加,因此,統一華北各解放區的軍工生產就顯得十分必要。朱德在對晉察冀解放區軍工廠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軍工生產中尚存在著管理不統一、浪費現象嚴重、檢驗制度不嚴、技術力量薄弱等諸多問題,遂于 1947年7月11日致電毛澤東,提出:“把分散的軍工生產(主要是炸藥和炮彈生產)統一起來進行,不僅滿足晉察冀軍區的需要,還要支持其他軍區。”為此,中央工委決定對華北解放區的軍工生產進行統一計劃和指揮,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統一分配的方針,開始逐步統一各區軍工產品的生產規格,各種武器的配備與口徑,統一武器彈藥的名稱等工作。
3、加強各解放區的平衡協調。朱德高瞻遠矚,統籌全局,高度關注各解放區的軍工生產。1948年1月8日,他致函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政委李井泉:“這次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開得好,有成績。太行和晉察冀地區的軍工廠向企業化道路前進,實行經濟核算,工資制度也較好,希望晉綏軍區的軍工廠也逐步企業化。”同年1月11日,朱德又致函冀中軍區司令員孫毅:“今后你們南面無戰事,可一意向北”,要“大量生產炸藥;多制造近戰巷戰的主要武器——手榴彈;多采用在平地便于運動的武器——各種炮。游擊隊也可配備炮。”還要求將“此意見轉告冀東、渤海兩區,使他們也能自造炸藥、炮彈等”。
朱德在指導各地軍工生產的同時,還要求中央工委有關部門對各解放區的軍工生產進行平衡協調。如山東缺煤、鐵、硝、磺等原料,由太行幫助解決煤、鐵,五臺幫助解決硝、磺;太行缺乏的TNT及外來材料,由山東、五臺幫助解決。膠東因原料關系,應抽調工人、機器、到平漢路西生產。太行因技術人員少,任務大,各區除已定調給之人員外,應盡可能的幫助。太行管理制度已走上正規,亦有幫助各區之義務等。
4、注重軍工人才的培養。軍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優秀的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過去,我們的工業干部,主要是在生產工作中自己培養提拔,而不是專靠外來。但考慮到革命形勢的需要及照顧將來的發展,必須要盡量爭取外來的技術人員為解放區的工業發展服務。朱德對這一問題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強調辦訓練班,培養干部的重要。他說:目前“我們的工業就是那么一點,軍工還不夠用,全國工業怎么辦?外邊雖還有很多工人、工程師,但眼光放大點看那才有多少?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國家,四萬萬多人,至少還不得有一萬萬五千萬產業工人嗎?一定要辦訓練班教育外面工人,政治提到第一位,然后再搞技術等。”在用人方面,要大膽提拔,要把那些有知識、有技術的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組織起來。對在工作中表現突出和在技術發明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還可以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在干部的配備使用上,知識分子出身的干部與工農出身的干部要搭配使用。
三
西柏坡時期,朱德對于軍工生產的高度重視,不僅為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保障了充足的武器供應,而且為新中國的軍事工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迅速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極大地促進了解放區軍工生產的發展,保證了戰爭的需要。由于朱德對軍工生產問題的高度重視,華北各解放區的武器產量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晉察冀邊區第三十三兵工廠在1948年8月和1949年4月,輕八二彈的產量分別為10000發和21824發;重八二彈的產量分別為5000發和12828發;重一二0彈的產量分別為5000發和19932發;手榴彈的產量為150000萬顆和245100顆。由這兩組數字的對比不難看出,西柏坡時期的軍工生產效率提高是非常快的。正因如此,才有大批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保障了各個戰場的需要。
其次,西柏坡時期創建的軍工廠奠定了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基礎。西柏坡時期,在朱德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許多兵工廠。在晉察冀解放區,僅西柏坡所處的平山縣就建立了炮彈廠、手榴彈廠、子彈廠、鋼炮廠、槍廠、地雷廠、發電廠等多個軍工廠,生產武器種類將近20種,這些軍工企業成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基礎。
再次,為新中國工業的順利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西柏坡時期,各解放區的軍工廠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廣大軍工工作者在工作中學會了生產技術,學會了企業的管理,不僅為新中國的軍事工業提供了骨干力量,而且也為我國整個工業經濟的發展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以晉察冀第三十三兵工廠為例,從業人員有3000多人。1949年太原解放后,第三十三兵工廠及所屬分廠陸續遷往太原。與閻錫山的西北制造廠合并,后改名國營晉西機器廠,這些工人均成為該廠各個崗位上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