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化
學界紀念和反思“新文化運動”100周年的活動與討論近日漸入高潮。新文化未必全是好的,舊文化未必全是壞的。但作為舊文化基本價值觀的“三綱五常”,在當下是否還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仍充滿分歧。100年來,不斷有人,如陳寅恪、賀麟、蔣慶等試圖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正名,但并沒有得到響應。至于“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雖有不少學者對之報以同情態度,但在價值序列上仍排得靠后——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根據儒家觀點,所謂“常”,就是“常道”,即人倫中須臾不可離的基本價值與道德準則。以仁為例,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人者,仁也”,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這表明,人皆具有仁愛的德性,都能秉持仁愛的精神,以自己為中心,由己推人,由近推遠,環環擴展,與他人互相尊重、彼此友愛,從而構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塑造溫情的社會秩序。
事實上,“五常”皆是人與生俱來、根植內心的真實情感,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孔子則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五常”皆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性規定,且使人生、社會乃至民族和國家更具有人情味、道義感,更文質彬彬、聰慧睿智,更誠信友善、和諧美麗。“五常”價值不比其他任何一個國族的相關價值遜色!
性與習成,善與俗美。千百年來,“五常”通過禮樂教化、經典傳承等多種方式,內化于每個人的心靈,外化于每個人的行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道德特性。
100年前“打倒孔家店”,推動中國走上一條“激烈反傳統”的文化之路。在此期間,“五常”亦被冠以封建、愚昧、落后、虛偽的惡名,甚至被攻擊為“吃人的禮教”。當然,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有些傳統的確需要變革或調整。但作為人之為人本質規定與基本價值的“五常”,卻丟不得。當下中國社會出現的仁愛精神匱乏、禮儀文化粗鄙、反智主義盛行、真誠互信缺失等系列道德滑坡現象,與這些價值失守相關。
事實上,當今社會要遠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用“五常”來呵護國人的生命、生存與生活。“陌生人社會”加劇人際疏離,更需要人們打破狹小自我的牢籠,發揚仁愛精神和道義責任;“后現代社會”充滿庸俗粗鄙,更需要人們避免優雅和智慧的沉淪,培育禮儀環境和睿智氛圍;“商業化社會”奉行競爭原則,更需要人們警惕唯利是圖的陷阱,彼此真誠互信和同舟共濟;“全球化時代”凸顯民族特性,更需要國人珍愛自家傳統,傳承與光大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和道德特性,使每個中國人都能以一種優雅高貴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需要指出的是,“五常”不是中國地域性的價值,而是世界普適性的價值。1946年《世界人權宣言》起草過程中,中國代表張彭春建議將儒家的“仁者愛人”寫進宣言,并將“仁”翻譯成conscience(良心)一詞,為各國代表認可,從而成就了宣言的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富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此外,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行仁愛精神的重要途徑,中外學界將之譽為人類的“道德黃金律”,并被寫入1997年世界宗教大會《全球倫理宣言》。這些都表明,“五常”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作者是首都師范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