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然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在臨床中比較少見,但是種類比較多,術前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開展。近幾年臨床上開始使用MSCT及多種后處理技術檢測腫瘤狀況,提高手術的可靠性根據我院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原發性腹膜后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30例,女22例;年齡12~85 歲,平均(45.23 ±2.52)歲;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脹、腹部包塊、腹部不適、尿血、下肢水腫消瘦等,無癥狀患者18例,手術病理證實20例,穿刺活檢病理證實14例。
1.2 檢查方法:采用 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 CT機進行掃描,掃描電壓為120~140 kV,電流為120 mAs,采集層厚16×1.5 mm,螺距為15,重建矩陣為1024×1024,重建層厚及間隔均為5 mm。所有患者掃描前8 h不能進食,掃描前約30 min、15 min分別口服1次溫開水,以便充分充盈胃腸道。常規行全腹部掃描,掃描范圍有腫瘤大小設定。掃描方法采用示蹤掃描,動脈期延長20~30 s,靜脈期約延長40~60 s,應用多種三維重組方法進行圖像后處理。最后結合多圖像角度旋轉法旋轉圖像,調整圖像的位置,一般能夠顯示病灶最清晰的圖像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患者的臨床療效均采用%表示,使用χ2檢驗;MSCT診斷腫瘤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根據腫瘤的真假陰陽的性質進行計算。
2.1 病理結果及手術:所有患者中有30例患者行腫瘤全切除手術,8例患者行次全切除術,6例患者行聯合臟器切除術,4例患者行活檢術,4例患者行部分切除術。
2.2 患者腫瘤的定位、定性分析:5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進行CT檢查中確診時確診為腹腔占位,其他的51例患者經過術前CT檢查均診斷為腹膜后間隙占位,CT檢查的診斷腫瘤定位準確率高達96%;CT診斷中依照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定義,具體的CT診斷結果與病理對照表數據見表1。

表1 CT診斷與病理對照分析 (例)
2.3 腫瘤臨近器官的侵害分析:CT鄰近器官侵害標準:鄰近器官出現異常密度或異常強化改變,再或者是鄰近器官脂肪消失,根據這個評判標準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5%、69%,詳細數據見表2。
2.4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與其周圍大血管的關系:28例患者CT診斷結果為大血管受壓移位,其余患者的診斷結果是腫瘤與周圍大血管侵犯沒有關系,詳見表3。

表2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臨近器官侵害分析(CT與手術對照)

表3 腫瘤對臨近大血管侵犯(CT與手術對照)
原發性腦膜后腫瘤的發病機制在臨床上仍然很難解釋,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由此而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影響患者預后水平的提高。而CT檢查是早期診斷的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其中MSCT檢查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腫瘤的形狀、大小、位置以及邊界,為評價原發性腹膜后腫瘤提供便利,而且它具有典型象征特性,能夠提示腫瘤的組織來源,同時重建技術能夠三維觀察病變位置與鄰近臟器的解剖關系,是腹膜后間隙病變較好的一種檢查方式[1]。
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進行CT檢查中確診為腹腔占位,其他的51例患者經過術前CT檢查均診斷為腹膜后間隙占位,CT檢查的診斷腫瘤定位準確率高達96%。MSCT對腹膜后腫瘤的定位診斷依據:腹膜后的臟器可能會由于受腫瘤的擠壓而發生移位;原發性腫瘤的判斷比較困難,在利用MSCT進行判斷時,首先要判斷腫瘤的良惡性,良性腫瘤的瘤體比較小,形狀比較規則,密度均勻,邊界清晰,而惡性腫瘤,瘤體較大,形狀不規則,邊界模糊,容易出現囊變等。另外強化程度放映腫瘤藥血供的多少,也能作為其診斷的依據,從而能夠準確的定位腫瘤的形狀、位置、大小等。
腫瘤與鄰近器官和血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CT對腫瘤有無侵犯鄰近器官常不明確[2]。本次研究中,患者腫瘤對其周圍血管受侵評價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3%、90%。說明MSCT對原發性腹膜后腫瘤有較高的特異性與靈敏性。
綜上所述,MSCT能夠判斷患者血管靜脈是否受到腫瘤的侵害時,要注意觀察患者血管靜脈內是充盈不佳還是充盈缺損,根據這兩種情況再做判斷,具有很大的診斷意義。
[1]羅志凌.MSCT在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8):158-159.
[2]徐宏剛,羅浩,楊蕊夢,等.多層螺旋CT在原發性腹膜后腫瘤術前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2):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