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震

父母重視孩子的學習,遇到孩子貪玩時便嚴字當先,或斥責或打罵。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發明創造就是玩出來的。
1816年,在法國巴黎,一群孩子圍著一堆木頭做這樣一個游戲:一個大一點的孩子用大鐵錘在木頭的一端敲打,其余的在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木頭上聽。法國醫生勒內·雷奈克剛好路過,也湊過去把耳朵貼在木頭上,立即有清脆的敲擊聲傳入他的耳朵。當耳朵離開木頭時,聲音立即變得微弱。
勒內根據這一原理試著做了一根木管子給病人聽診。后來,他又做了一根喇叭型的象牙管,再在上面安裝兩根柔軟的管子,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便由此誕生了。
1821年,德國一個小女孩手拿木梳在家門口玩,無意中把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然后放在嘴邊輕輕一吹,竟然發出“嗚哩嗚哩”的聲音。這時一位音樂家正好路過,他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小女孩的“杰作”,并按小女孩的木梳和中國古代笙及羅馬笛的發音吹奏原理,用象牙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支口琴。
英國化學家威廉·梅爾道克小時候在山坡上挖到一塊頁巖。他突發奇想:“如果把它煮一煮,會怎樣呢?”他把那塊石頭帶回家,放進燒水壺里加熱?!鞍阉訜岷?,它還能被點著嗎?”過了一會兒,壺嘴開始向外冒氣。他打開壺蓋,劃了一根火柴,燃燒的火柴剛一伸到水壺上面,火焰就猛地往上躥。把煤加熱后能變成氣體,小梅爾道克稱它為煤氣。
1792年的一天,梅爾道克在研究煤礦物質時,忽然想起童年時代煮頁巖的游戲?;鹧嫱蝗卉f高,說明頁巖釋放的氣體被燒著了。經過反復試驗,梅爾道克證明了自己的想法,將煤轉化成煤氣,再作為能源加以利用,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1838年,一位名叫德爾文的法國軍官看到孩子們玩陀螺的情景:上粗下細的陀螺一旦轉動就不容易倒下,即使陀螺是偏心的,也會繞中心軸線前進運動,尖頭運動非常穩定。細心的德爾文看著看著,突發奇想,如果讓子彈頭在出槍膛后的飛行過程中始終保持旋轉,不就可以讓它始終朝一個方向穩定飛行嗎?
于是他把槍管里的膛線改成陀螺線,也稱來復線,這樣子彈射出后一直高速旋轉前進,不僅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而且有效射程也增加了。1854年,英、法聯軍裝備了這種新式步槍,在與俄軍交戰時派上了大用場。德爾文更是聲名遠揚,恩格斯還稱他為“現代步槍之父”。
以上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很多發明都是在沒有目的性的玩的過程中被制作出來的。作為父母,不應泯滅孩子好玩的天性。玩使孩子擁有一份好奇心,這是創造的驅動力。沒有驅動力,一切創造發明都不可能成為現實。
可我們卻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從玩中發現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賦,如果能因勢利導地培養、強化這種興趣,就可以培養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英國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就是他的父親發現和培養出來的。麥克斯韋畫畫很特別,引起了他父親的注意。兒子畫了一個插菊花的花瓶,但所有菊花和葉片都是由幾何圖形組成的,它們的形狀搭配得非常巧妙。父親非常驚異地發現兒子對幾何圖形的控制能力,繼而不斷啟發引導,使他很快對數學入迷,終于成為一代杰出的數學物理學家。
玩是一種主動學習,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啟發興趣愛好,培養主動性,還可以從中發現問題。許多有特長的孩子,就是根據自己愛玩的東西,做出小發明、小創造。
沒有哪個孩子不愛玩,也沒有一個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全身心地投入,只要玩得適時、適度、適法,就應該讓他們好好地玩,讓他們玩得酣暢淋漓,玩得健康向上,玩得身心受益。
陶行知的成功教育有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解放孩子的眼睛、頭腦、雙手、嘴、時間和空間,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學得主動,并以同樣的主動做人、學習。在知識全面化的今天,知識的多樣性要求協調孩子的多種感覺器官,不只在課堂上,還在生活中、社會中體驗和得到知識,讓他們的學習更主動、更積極、更全面、更富有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