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輝等



摘 要 采用液相色譜在線聯用電化學反應裝置(ECI)對藥物氧化加速降解試驗進行改進。以叔丁基對苯二酚為模型藥物,對高壓六通切換閥的切換時間、庫侖電化學檢測器的操作電壓、輸液泵流速進行篩選,并通過HPLCUV檢測原型和氧化產物的含量變化,確定最優的氧化破壞實驗條件,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二級陣列管檢測法對氧化產物進行初步鑒定。結果表明,采用ECI系統進行藥物氧化降解試驗的最優條件為:六通閥切換時間為30 s,庫侖檢測器氧化電壓為150 mV,輸液泵流速為0.2 mL/min。氧化產物經初步鑒定為叔丁基苯醌(TQ)。此裝置及其方法可有效縮短時間和簡化步驟,實現氧化加速降解試驗從樣品處理到分離檢測的自動化和在線化。
關鍵詞 加速降解實驗; 液相色譜; 電化學裝置
1 引 言
庫侖電化學檢測器是一種高靈敏度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檢測器,它采用多孔石墨工作電極,使所有的流動相與被測物均與電極相接觸,被測物的理論轉化率一般能達到100%[1]。因此,庫侖電化學檢測器可作為一種優良的電化學微反應器。本研究組以庫侖電化學檢測器為反應器,通過高壓六通閥將其與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系統(HPLCUV)并聯,設計了液相色譜聯用電化學反應裝置(如圖1)。該裝置成功實現了碘鹽中碘酸根的高感度檢測[2]。
氧化降解是藥物在貯存過程中最常見,同時也最為復雜的降解途徑。作為藥物穩定性研究的重要內容,氧化降解加速實既可發現藥物可能的氧化雜質,又能了解樣品在氧化條件下的穩定性,為包裝及貯藏條件的選擇等提供信息[3~5]。傳統的氧化降解加速實驗采用一定濃度的H2O2處理樣品,模擬藥品在自然貯存條件下可能產生的氧化雜質。H2O2對有機物有很強的氧化作用,是一種較清潔、高效的氧化劑。但H2O2的氧化作用存在反應程度不易控制,操作繁瑣,氧化產物鑒別難度大等不足,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氧化降解加速實驗方法進行改進。
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譜聯用電化學反應裝置進行藥物氧化降解加速實驗,通過調節庫侖檢測器的工作電壓,控制藥物的氧化或還原的反應程度,并通過高壓六通閥將處理后的樣品導入HPLCUV系統,實現藥物氧化降解加速實驗從樣品處理到色譜檢測的全過程在線完成。
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是一種反相液相色譜易于檢測的物質,紫外吸收信號強,流動相體系的篩選比較簡單[6~9],本實驗室前期的工作對其氧化降解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所以較適合作為本研究的模型藥物,對電化學氧化還原裝置進行驗證。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譜聯用電化學反應裝置對TBHQ進行加速氧化破壞,系統篩選了反應條件,并對氧化產物進行了初步鑒定。
4 結 論
本研究利用高壓六通切換閥將庫侖檢測器、輸液系統、進樣系統串聯在HPLCUV系統進樣器之前,形成在線電化學反應裝置(ECI),既規避了色譜柱較大反壓對反應裝置中電極和樣品池的破壞,又實現了樣品反應的自動化和在線化。用該裝置進行藥物的氧化加速實驗,既縮短了反應時間,簡化了實驗步驟,又能通過聯用不同的色譜系統,對氧化產物實現初步鑒定。本研究利用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作為模型藥物,通過調節庫侖檢測器的電壓值來控制藥物的反應程度,然后在線注入HPLC系統進行分離檢測,有助于發現藥物在貯藏條件潛在的氧化產物。
References
1 Sender L R, Kirkland J J, Gelaijike J L. Translated by ZHANG YuKui, WANG Jie, ZHANG WeiBing.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BeiJing: SinoCulture Press, 2001: 90
L.R.森德爾, J.J.柯克蘭, J.L.格萊吉可 著, 張玉奎, 王 杰, 張維冰 譯. 實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建立.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1: 90
2 Wang T, Lin W M, Dai X L, Gao L J, Wang B, Quan D Q.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ic Science, 2014,53(2): 280-284
3 ICH Harmonized Tripartite Guideline: 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 Q3A(R), 7 Feb, 2002
4 ICH Harmonized Tripartite Guideline: Impurities in New Drug Products, Q3B(R), 5 Feb, 2003
5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armacopoeia 2010 Edition Addendum to Add Amendments Assembly, National Pharmacopoeia Committe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增修訂內容匯編, 國家藥典委員會
6 Argujo T A, Barbosa A M J, Viana L H, Ferreira V S. Fuel, 2011, 90(2): 707-712
7 Ding M Z, Zou J K. Food Chemistry, 2012, 131(3): 1051-1055
8 Hao P P, Ni J R, Sun W L, Huang W. Food Chemistry, 2007, 105 (4): 1732-1737
9 Shahabadi N, Maghsudi M, Kiani Z, Pourfoulad M. Food Chemistry, 2011, 124 (3): 1063-1068
10 CHEN YuFang, XI XingLin, LI XianHua, LI Xun.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2007, (7): 1163-1164
陳毓芳, 奚星林, 李憲華, 李 荀.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07, (7): 1163
-1164
11 HAO YuanYuan, DING YiCong, ZHANG YanYan.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2010, (4): 748-749
郝媛媛, 丁軼聰, 張巖巖.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0, (4): 748-749
12 DENG Peng, SUN ShouYi, WANG ShouJing, WANG WenLiang. China Food Additives, 2008, (5): 108-110
鄧 鵬, 孫守義, 王守經, 王文亮. 中國食品添加劑, 2008, (5): 108-110
13 Kurechi T, Aizawa M, Kunugi A. J. Am. Oil Chem. Soc., 1983, 60(11): 1878-18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