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慧,尹少華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經濟新常態視野下,長株潭地區生態工業體系發展對策研究
——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生態經濟體
吳思慧,尹少華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長株潭城市群作為湖南省生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為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建設目標,其推行生態經濟的中心思路就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生態經濟體。具體策略包括:確立經濟主導部門和支柱產業;通過推動長株潭經濟一體化,促進周邊城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建立循環工業為主體的生態工業園,立足生產性服務業來推進產業集群。
長株潭城市群;新型工業化;生態經濟;經濟新常態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了以長期結構性調整轉型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減速期,我國以出口和投資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巨大挑戰,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硬約束壓力日益增大。就此,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人在2014年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作出“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
認識經濟新常態,首先是要把握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因資源環境的負載能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也不應該再有市場;因人口增長速度和結構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成本上升;因初次利益分配過度向企業和政府傾斜,導致收入差距過大,消費與積累嚴重失衡。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經濟發展目標將從以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為目的轉到兼顧速度的基礎上,更加追求經濟發展質量以及普惠性的經濟發展成果分配。
根據高層的解讀,“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三是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都有較大差異,領會貫徹中央關于“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工作指導精神,首先也要對本區域內經濟發展階段有清楚認識,主動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就湖南省經濟發展而言,應該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把握重點,堅持“中心開花,以點帶面”,要全面實施試驗區建設規劃、全面啟動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以長株潭試驗區建設帶動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實質上,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生態型城市群。關鍵點在于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以清潔生產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科學確立和指導戰略型新興產業的發展。
生態經濟,在我國還是新興事物,其定義多源,最初的定義脫胎于農業生態經濟模式,強調少投入,零污染排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繼而衍化為總括人類為加強生態保護而采取的經濟行為總和。[1]現代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產權制度理論融入到生態學當中,指出資源與環境有明顯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強調政府對生態保護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并主張將外部性的“內在化”處理引入生態經濟的制度安排中,使生態資本的生產和交易轉化成私有產權基礎上的市場產權交易。生態經濟的思想,為長株潭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一種重要思路指引。
長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正式獲批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長株潭城市群GDP始終保持持續較快增長,2007年達15.7%,增幅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1.3個百分點。2007年,這一地區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省14個市州總額的37.9%;到2012年,這一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省比例達到45%。長株潭地區的工業轉型升級,對全省經濟發展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推行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特點的新型工業化策略是響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舉措。同時新型工業化在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還要創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建設新型生態經濟體。
(一)增加生態指標,科學確立和指導主導產業的發展
1960年,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把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以下六個階段: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的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2]正是主導部門的不斷更替,推動了經濟的增長和階段的不斷變遷。
建國后,國家在湖南布局的大項目主要集中在原料工業、加工工業和采掘工業等重化工領域。目前湖南的十大優勢產業,鋼鐵有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和建材等都是重工業。2000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為42:58,2004年調整為35.7:64.3,2005年進一步調整為35.2:64.8,重化工業比重大,加速發展的趨勢很明顯。
當前,湖南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初級階段,建設長株潭生態城市群,絕不是拒絕重工業,而是要通過產業效率、產業規模、產業發展潛力以及低碳指標等多重指標考量各個產業,[3]督促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與環境友好的生態工業體系。

對2011年湖南省十大主導產業的評價結果(引自謝銳等,低碳約束下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研究)排無低碳指標約束的評價結果有低碳指標約束的評價結果名1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2煙草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3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4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制品業5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7金屬制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8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械制造業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食品制造業
從表1可看出,通過低碳指標評價因子的加入,各個主導產業的評價排位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結果一方面說明,湖南省的某些產業如黑色金屬冶煉、金屬制品業等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急需引進綠色技術,否則面臨淘汰,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則顯示其環保優勢。
主導產業的選擇,不單單是對現有產業的評估,更應是主動選擇的突破,就必須充分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堅持優勢優先,按實現重點產業規模化的建設時序,集中力量扶持,力爭近期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著眼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選擇一批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潛在優勢的產業,加強技術攻關和產業布局,逐步打造成有規模、有競爭力的未來支柱產業。
突出發展裝備制造、鋼鐵有色、卷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特別要加快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汽車等產業集群的發展;大力扶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
(二)通過推動長株潭經濟一體化來實現產業集群
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相互關聯的企業及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的、持續的竟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是加速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長株潭3市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優勢地區,長株潭城市群現階段的重工業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要做大做強,就要擴大市場范圍,一般來講應該把研發中心留在中心城市,根據各個城鎮的優勢將不同的生產加工活動轉移至不同的周邊城鎮,最終使整個區域形成一個由產業集組成的地方生產系統,形成強勁的競爭優勢并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湖南省政府加快長株潭交通同網、信息同享、環境同治、能源同體、生態同建的“五同”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區域布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市場體系、社會發展6個一體化。同時,還將啟動以長株潭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設研究,即以長株潭為中心、1個半小時車程為半徑,包括衡陽、岳陽、常德、婁底、益陽在內的城市群建設。[4]
(三)合理區位分工,促進周邊城市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所謂生態型城市群,是指運用生態學、系統論等先進科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依靠法律制度,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建設安全的良性循環的環境體系、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生態經濟體建設的終極目標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經濟活動又是以工業為主體,所以,生態工業是生態經濟城市的核心,生態城市建設的中心任務就是構建發展的生態工業體系和建設優良的生態環境。[5]
中心城市是金融資本和信息資源的集中地,應該優先布局高科技產業、總部經濟,周邊中小城市,應當根據其自身稟賦優勢,并根據其環境容量,合理安排項目。如在中心城市周邊城鎮,可以根據主導產業指導,安排工業園區,制造中心。而某些城鎮可以考慮,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與之相應配套的第三產業——休閑農業。
(四)以循環工業為主體建設生態工業園
長株潭生態城市群的主要支柱產業大多為重化工業,產業環節繁多,投入資源巨大,如何按照新型工業化思路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是關系兩型社會建設和新型工業化成敗的關鍵。
首先,要構建企業中的生態工藝小循環。選擇大型企業和典型企業,根據生態效率原理,通過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對單個企業進行生態工業試點,減少原料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以實現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小循環的目標在于培養生態企業,為構筑循環經濟的微觀基礎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要建設工業區內的大循環。為此我們提倡以“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態化”為依托,以“綜合集成、整體優化、融合發展、生態經營”為特色,通過企業間的物資集成、信息集成和能量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共生互利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建立工業生態園區。[6]循環工業的本質就是集成制造工業的產業鏈,將上游工序的廢物或副產物作為下游工序的原料,通過進一步加工,制成新產品。
最后,要鼓勵廢物處置和再生產業的發展,構建商品從“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再資源化”的清潔閉環流。從而,在源頭上解決廢物和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問題。
(五)立足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與推動
企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專業化的服務體系作支撐,通過服務體系的作用,縮短反饋環,與核心產業和輔助產業連結,構建起企業集群的網絡結構體系。這種由鏈式結構向網狀結構的轉變,是企業集群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正是企業集群內成員企業之間形成的網絡結構、大規模的生產方式以及專業化的服務體系,使它形成了集聚優勢。
“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然后購買最專業的公司提供的專業服務”的外包理念,已越來越被大企業所接受,并紛紛將企業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信息技術等交給有實力的第二方公司去做。所謂“外包”,是指將生產過程進行分解,選擇這個行業每一個過程中最精良的企業進行委托生產的經營方式。
無論是生產性的服務業還是產業鏈生產過程中的外包經營,其市場主體往往是在生產要素上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如何結合產業集群的建設,引導、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是關系到增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提高整個產業集群的健康度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命題。
長株潭生態城市群建設應該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經濟理念和生態城市建設原則為指導,以十八大提出的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藍圖,立足長株潭城市一體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現狀,分析長株潭生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長株潭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和特點,同時又符合長株潭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建設模式,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生態經濟體,以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和諧社會的全面建成。[6]
[1]王萬山.生態經濟理論與生態經濟發展走勢探討[J].生態經濟,2001.05
[2]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M].美國:1960
[3]謝銳,劉岑婕,屈曉翔.低碳約束下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經濟數學,2014.12
[4]張春賢.抓住機遇,加速推進我省工業化[J].湖南:企業家天地,2006.4.30
[5]陳萬靈.生態經濟城市的核心是創建生態工業體系[J].生態經濟,2001.10
[6]馬文銀.長株潭循環經濟型城市的構想[J].北京:商場現代化,2006.11.20
吳思慧(1991-),女,湖南株洲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生態經濟與管理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
尹少華(1963-),男,湖南常德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重點社科研究基地“農林經濟管理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