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胭
摘 要 通過社會工作的相關理念和視角,本文在對單親家庭子女成長的問題及其因素分析基礎上,探討了社會工作介入的相關策略,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單親家庭 行為問題 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5.083
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PENG Ziy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147)
Abstract Through the relevant ideas and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the paper Children grow up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facto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relevant strategies discussed i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Key words single-parent family; behavioral problems; social work
1 單親家庭中子女主要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
單親家庭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父母離異而造成的父母一方與未成年未婚子女構成的家庭,具體包括喪偶式、離婚式、未婚式以及分居式四種類型。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單親家庭子女有以下幾方面問題:(1)內向自卑,敏感多疑。由于社會環境以及個體自身心理因素,單親家庭的子女安全感較低,在言行舉止方面較為內向,害怕各種節日以及參加朋友的家庭活動。一方面,表現為內心的自卑和孤獨,沉默寡言;另一方面表現為敏感多疑,缺乏對周圍人及社會的信任。(2)迷茫困惑,缺乏持久性。相比一般青少年,單親家庭子女的自我同一性更難形成,往往陷入自我懷疑、迷茫困惑的心理困境。一方面表現為個體核心價值觀的模糊,對未來缺乏足夠的目標和期待,往往有“破罐子破摔”的思維慣性;另一方面表現為毅力和耐性的缺乏,不能對自己未來人生做出更加務實可行的規劃,自我成效感較低。(3)強迫性上癮行為。由于缺乏足夠的管教以及自身控制能力低,單親家庭子女更容易造成成癮性行為。一方面,他們更容易形成慣性的自我孤獨感、自卑感以及心理失調,不愿意與他人建立親密性關系;另一方面,他們更容易受到不良青少年的影響而陷入網癮、眼癮、酒癮以及毒品成癮等問題。(4)模仿父母的惡習,人際交往困難。一方面,他們更容易模仿其父親或母親的惡習,如抽煙、酗酒、賭博、家庭暴力以及吸毒等行為,由此引發更為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另一方面,單親家庭子女與其父母之間交往時間少、頻率低、方式單一,導致家庭氛圍比較緊張,由此帶來進一步的學校學業問題、同輩交往問題以及心理和情緒問題。
2 社會工作視域下單親家庭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因素
2.1 人類行為方面
從自我認知來看,單親家庭的子女在獲得的資源、關注、愛護和時間等都比較少。由此導致他們自我評價偏低,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所以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和愛。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而導致父母分離,家庭破裂,產生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從個人態度來看,在單調冷清的家庭氛圍和長期得不到更多關愛的情況下,單親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對自己以及外界抱著一種比較漠然、消極的態度。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遭遇是宿命所致,自己不值得被愛,最終導致缺乏改變不良現狀和獲得幸福的勇氣。
從個人行為來看,自我認知的偏差和較為消極淡漠的人生態度則會導致一系列行為的失調。父母作為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要素,其教養方式對子女具有重要意義。①由于家庭性別角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子女在個體性別角色的發展方面更容易出現偏差。一些因為感情不合、經常吵架或家暴而離異的單親家庭中,子女則容易習得暴躁易怒、偏激的性格,情緒管理和調控能力較差,甚至也會繼承暴力傾向。
2.2 社會環境方面
在家庭中,一方面,由于家庭結構的失調和部分功能的缺失導致單親家庭的子女難以感受到完整和諧的生活氛圍。而且單親的環境致使父母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給他們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由于單親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由父母其中一方來賺取,所以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尤其在單親母親家庭經濟壓力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物質上的條件較差,使子女成長得不到充分的保證。因此,單親家庭子女的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受到一定的壓力。
在朋輩群體中,由于離異的單親家庭可能會從一個社區或城市搬到另一個社區或城市,而這種流動性則直接影響子女和朋友們關系的變化。朋友關系的中斷還有其它一些原因。比如,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一般家長們都禁止他們的孩子與父母離異的孩子們來往。②
在學校中,由于單親家庭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與行為態度,在學校中可能會表現出學習能力相對較差,人際交往能力缺失等特點。加之單親家庭的父母缺少足夠的時間與機會與教師溝通,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支持子女的教育費用,缺乏足夠的耐心開展子女的學業輔導,導致單親家庭子女對家庭依戀關系的弱化,由此更傾向于尋求同輩的認同與接納,由此也接納了同輩的問題行為模式。③
3 單親家庭子女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
3.1 個案工作的介入
(1)單親家庭成員的心理輔導。發揮個案工作的優勢,就要與單親家庭子女積極溝通,疏導他們的郁積情緒,排遣內在心理壓力;同時運用同理心給他們提供精神支持,引導鼓勵他們看到自己潛在的優勢和資源,客觀積極的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具有改變的潛力,勇敢地表達自己。此外,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關系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和個人是否病態的主要因素。④通過社會工作者的個案心理輔導,幫助疏通他們的心理情緒障礙,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避免對子女教育的誤區。(2)為特別困難的單親家庭提供個案管理服務。沖突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主要沖突是由于資源的短缺。所以,社會工作者應立足于案主的實際情況,通過個案管理的綜合手段,幫助他們尋求社會資源和支持,減少他們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盡力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進而保障單親子女的教育環境和條件。
3.2 小組工作的介入
(1)開展以單親子女為對象的小組。由于單親子女的境遇和經歷具有一定的同質性,所以以他們為對象開展小組工作,可以通過他們經驗的分享,產生情感共鳴和支持。同時還可以在分享中讓組員學習借鑒一些在單親家庭生活中好的認知態度,溝通模式,處理方法等。在與其他組員的接觸交流中,提高自身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開展以單親家長為對象的小組。可以通過小組過程,將單親家長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和難題分享出來,經其他家長的回應得到有效的情緒疏導和解決辦法,成員之間相互支持,互相分擔。⑤引導單親家長就經濟壓力問題、親子關系情況、家庭教育情況等方面進行分享,使好的經驗得到擴散,使壞的問題得到解決,并形成組員間的良性互動,引導其在一種開放豁達的態度下積極與子女溝通,給予子女真正需要的關心和教育。
3.3 社區工作的介入
首先,社區應該在社工的引導下加大對單親家庭思想和心理狀態的關心,運用增權理論加強單親子女和家長的自我意識和權能感,同時開展一些豐富的社區活動。社區還應該加強對關愛單親家庭的宣傳教育,可以通過單親家庭子女教育講座、開展互助會等形式,提高單親家長的教育素質,促進單親子女的健康成長,營造和諧融洽的社區氛圍。
其次,學校應該給予單親家庭子女更多的關愛和指導,加強行政協調,專門選派具有相應價值觀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或者社會工作者面向單親家庭子女較多的班級開展輔導工作,⑥積極營造和睦的班級氛圍,鼓勵單親子女多參加集體活動,增強他們對集體的歸屬感,消除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卑,愉快地融入班級的學習生活中。
再次,為了能夠提高單親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子女教育環境,應該積極挖掘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開展單親家庭的經濟救助、教育救助、醫療救助,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利用社會媒體的力量,在開展社會調研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倡導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救助制度。
最后,社會工作者應通過倡導,打擊大眾輿論以及傳媒對于單親家庭的排斥和歧視現象,將單親家庭視為一種正常的家庭狀態,讓子女從小了解其處境并以正常的心態來看待,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環境。
注釋
① 王瑞鴻.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二版)[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58.
② [美]R.Thomas berner著.父母離異[M].陳慧穎,陳昊,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38.
③ 姜志榮,夏禹波等.青島市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狀況調研報告[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3):123-128.
④ 趙佳麗.淺談家庭社會工作多元理論對婚姻危機的介入問題[J].科技創業月刊,2011(8):122-124.
⑤ 肖云.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小組工作初探[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4):192-193.
⑥ 張建英.單親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學校教育對策初探[J].校園心理,2009(12):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