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青花上料學問大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其制作工序繁瑣,工藝嚴格。青花瓷給人最深刻的視覺感受就是那一抹透亮純色的藍,藍色是青花瓷的標志性特征之一。到底青花瓷上的藍色是怎么來的呢?其中的秘密就在繪畫中使用的青料上。
青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鈷,其在高溫烘烤之下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變成藍色。其實青料的成分不僅有氧化鈷,還有氧化錳、氧化鐵等。青料中鈷的含量越高,顏色越藍,錳的含量高則藍色中就會泛出紅色或紫色,鐵含量高則發黑。同一種青料表現出來的顏色也受燒制溫度的影響,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顏色發綠,只有剛剛好的溫度才能燒出色澤最正的青花瓷。

除了青料本身的特征,影響色澤的因素還有許多,比如胎骨、釉、畫功等:胎骨其實就是瓷胎,其顏色、質地和硬度都會影響顏色的呈現;釉就是釉料,以透明、均勻、黏稠度適中為最佳;畫功則是繪畫工匠的技藝了,只有在瓷胎表面均勻繪出圖案才能燒出漂亮的青花,否則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
青花瓷制作過程
燒制青花瓷的第一步是制胎,胎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將兩者粉碎、淘洗、去雜質之后制成極為細致的白色泥塊,將其放在轉輪上,隨著輪子快速旋轉,泥塊便在工匠的手中變成千變萬化的外形,這一步稱為制坯。外形完成的胎在晾干之后,畫工就可以用青料在瓷胎上繪出花鳥魚蟲、神仙名人等各種圖案,然后再進行上釉處理,工匠會采用不同的手法將白色透明的釉料均勻地涂抹在胎體內外。經過前面一系列的加工,瓷胎就可以放入窯內進行燒制,此時窯爐內的溫度要保持在1300℃左右。在一次性燒制之后,精美的青花瓷就誕生了。
鈷料:早期的青花用料
青花瓷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但是首先用鈷料裝飾器物卻起源于遙遠的西亞和北非地區,當地人發現鈷料在經過高溫燒制后會呈現出艷麗的藍色。
從8世紀開始,在今天的伊拉克地區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開采含有鈷的礦脈了,就在同時代中國的唐代出現了最早的青花瓷。從出土的青花瓷片判斷,當時的青料極有可能來自伊拉克,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大唐。進口青料的色彩濃艷帶有結晶斑,應該是低錳低鐵的鈷料。由于制胎和燒制工藝水平的限制,唐代的青花胎器形小、質粗,呈現米灰色,紋飾多為花草。
到了宋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并沒有顯著的提高,數量也并不多。從出土瓷片看,宋代的青料開始使用當地產的鈷料,其錳含量較高,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開采含鈷的礦脈了。
什么是鈷料
鈷作為一種常見的礦物質分布很廣,但是鈷礦卻很少。自然界中的鈷多和銅、鐵、錳、鎳、鋅等礦物共生。早在公元前15世紀,埃及人就用鈷料為香料瓶著色,之后伊拉克和敘利亞地區的人們也開始使用鈷料給陶器著色,這深受崇尚藍色的穆斯林民族的喜愛。
元青花:用料日趨成熟
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而有瓷都之稱的江西景德鎮更成為青花瓷的核心產地。元青花的瓷胎以瓷石和高嶺土為配方,胎厚重,質地硬,有硬中帶柔的感覺。相比較前代的青花瓷,元青花的器形、體量明顯變大,出現了大型的瓶、罐、壺等。
到元代時,燒制青花瓷的青料已經分為進口料、國產料和混合料三種:其中,進口料呈現出艷麗的藍色,但是帶有鐵銹斑;國產料在藍色中帶有灰色,色較淡較淺;混合料呈青灰色,灰色比較淡雅,其中有明顯的黑色凝聚斑。除了藍色,元青花上還有火石紅,其俗稱“窯紅”,是指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這是胎土中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在后來的冷卻中被二次氧化的結果,其一般出現在瓷器的胎釉結合處。
憑借著在選料、配方、工藝、造型、裝飾、審美等方面的成就,元青花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對之后青花瓷甚至是整個彩瓷工藝和美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元青花的顏色穩重、沉靜,圖案紋飾清晰華美,釉色白而透、純凈、潤澤,成為元代瓷器的代表。
明代:國產青料成主流
進入明代,青花瓷的燒制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在元代青花瓷的成熟工藝基礎上,明代青花瓷也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明初期,浩浩蕩蕩的鄭和船隊從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料。蘇麻離青料含鐵高、含錳低,其燒制的器物呈寶石藍,不過會出現黑疵斑點;明中期,進口青料逐漸被國產青料代替,出現了陂塘青、石子青、無名子及一些混合料。相對于進口料,國產青料含錳高、含鐵低,其燒制的瓷器純然一色,藍中透紫;明后期,此時的青料提煉特別講究,有進口的回青和國產的石子青混合,也有國產的浙料,前者色澤幽青深翠,后者深藍明快。可以說,明代是青花瓷發展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它發展了元青花的技術并不斷加以改進,使得青花瓷終于在明末清初達到了巔峰。
元代青花的價值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完整元青花的數量只有四百多件,如此稀少的存世量注定了其天文數字般的價格。在2005年7月12日的倫敦佳士得“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一個名為“鬼谷子下山罐”的元青花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可見元青花的市場價值之高。
明青花的起起落落
洪武時期,青花瓷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獨特風格,帶有元青花的影子;永樂時期,胎釉變得精細起來,出現了很多新造型,甚至受到了西亞風格的影響;宣德時期,青花瓷的造型繼續增加,瓷器的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豐厚,圖樣更多;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民窯器居多;成化時期,多以玲瓏小巧器形為主,故有“成化無大器”一說;弘治時期,由于皇帝節儉,官窯瓷產量大減;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民窯瓷的質量進步很大;泰昌、天啟、崇禎時期,由于明末的戰亂,官窯基本停燒,民窯發展迅速。
清代:用料豐富種類多
清代開始后,當時的青花瓷燒制繼承了明代的工藝,繼續發展:順治時期,青花瓷進入變化期,在繼承了明末工藝的同時開始改變。 此時主要使用進口的回青料,色澤鮮艷青翠;康熙時期,制瓷技術明顯進步,瓷胎亮白細膩、堅硬細密、雜質少。此時青料除了石子青,還有產于南方的明珠料,其顏色比較亮,色彩穩定,藍色總略帶其他色調;雍正時期,此時的青花瓷工藝精細,瓷胎細膩潔白,胎體厚薄勻稱,釉滋潤;乾隆時期,青花瓷做工精細,由于皇帝的愛好,出現了很多新的器形和新工藝。乾隆時期的青花瓷顏色更艷,圖像更清晰;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由于國力的衰落,青花瓷的燒制水平下滑,瓷胎變得粗糙,器形變得笨拙,顏色泛有黑灰色。
縱觀青花瓷1500年的發展歷史,其制作工藝持續進步并不斷達到一個個新的顛峰。中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將青花瓷變成了一件件無法復制的藝術品,其中包含著太多神秘而神奇的選料和上料技藝。從堆積的礦石到幽蘭剔透的青花瓷,人們用大腦和雙手成就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驚人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