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普攝影?
李秋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協科普攝影專業委員會、數字科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科普攝影是為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而進行的攝影創作。包括使用各種技術手段創作的不同門類、學科和主題的攝影創作與作品,如X射線攝影、顯微攝影、隧道掃描攝影,地質攝影、海洋攝影、動植物攝影、天文攝影、科學新聞攝影、科學考察攝影、科技人物攝影、科學活動攝影,以及生態和環境攝影等。
它是當前普及科學知識和傳播科學精神的必備工具,也是科學(科普)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技能??破招畔⒌牟杉e累通過攝影的記錄功能而實現,科學之美通過攝影的藝術審美功能而普及。
科普攝影和生活攝影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秦?。ü┞氂谥锌圃褐参锼?,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植物專業的科普作家、科普攝影師):作品之中必須要包含一定的科學知識,很多情況下甚至可以為了保證科學性而犧牲一定的美感。
李秋弟:我認為最大區別在于科學性。科普攝影的靈魂在于真實且具有科學性,真實而形象地記錄和表現科研、科普或科學活動,表現這些方面的新鮮事物和人物動態。比較而言,生活攝影較少受科學性、目的性的約束。如今,愛好攝影的人越來越多,但你知道什么是科普攝影嗎?它和普通攝影有何不同?為提高廣大青年的科學素養,激發青年發現科學、熱愛科學的熱情,展示青年人眼中的科學之美,首屆“科學之美”青年攝影大賽于3月底啟動,以“科技·創新·人文·生活”為主題,由中國科協機關團委指導,科學普及出版社團總支主辦,科普中國微平臺、科學普及出版社官方微信∕微博、《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知識就是力量微平臺共同支持。為更好地展現科普攝影的魅力,我們特別采訪了大賽的幾位評委老師,就科普攝影的相關專業問題進行解答。
如何通過攝影,更好地呈現科學之美?
秦?。涸谡故菊掌耐瑫r配以深淺適宜的文字說明,能夠讓觀眾在感性的視覺刺激之后,更客觀詳細地了解照片中所蘊含著的科學知識。
比如下面這張圖,如果不加圖注就是一幅很普通的小黃花特寫,但加上圖注以后,就能讓大家了解到這種名為“角茴香”的植物在罌粟科植物的家譜中起到怎樣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
科普攝影最大的難點在哪里?
秦隆:我認為,如何將作品的美感與科學性結合在一起是最難的。通常情況下,我會嘗試拍攝組圖。比如在拍攝某種野生花卉時,可能在構圖、虛化等方面為了追求美感而失去了很多植物學方面的信息,所以對其特征進行科學性優先的補充拍攝。
您認為,攝影器材對攝影質量是否有影響?
李秋弟:攝影器材的確重要,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攝影者要有思想,作品才會有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陳杰(美國Gettyimages簽約攝影師、國家地理旅行者合作攝影師): 很多人一直在追求器材,想用器材的提升來提升攝影質量。其實,攝影更是一種藝術的創作,關鍵在于創作者本身。攝影師的攝影器材如同畫家的畫筆一樣,只是工具而已。攝影器材的好壞對攝影質量肯定是有影響的,但絕對不是根本性影響。
李秋弟老師說:“通過科普攝影,可以從興趣和審美入手,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習慣和能力,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拓展各領域知識。”青年朋友們,帶上相機去體驗別樣的科普之旅吧!用鏡頭探索看到的科學世界,將科學的印象定格在照片的方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