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恕
1944年2月,蘇中區黨委在東臺三倉河召開擴大會議,會上蘇中區黨委書記、蘇中軍區司令員、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同志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軍事理論觀點:“在戰略相持階段,爭取有利時機,推進局部的戰略反攻”。這一戰略遠見的提出,啟發和提高了參加會議同志的戰略觀念,會議形成了組織發動車橋戰役的決議。
粟裕為什么提出攻打車橋?這是他近一年審時度勢、深入調查、周密策劃后形成的。粟裕認為,從國際形勢看,在歐洲戰場上的反法西斯戰爭已轉入大規模戰略反攻階段,國際形勢對整個中國及華中地區抗戰非常有利;攻打車橋既可以擴大蘇中與蘇北、淮北、淮南四塊地區的聯系,又切實解決了蘇中由于被敵分割而各根據地比較狹窄、部隊擁擠、難以安排干部整風和部隊整訓工作的困難(車橋戰役結束一個月內,蘇中區黨委就由東臺三倉遷至寶應安豐鎮)。車橋離新四軍三師較近,還可以得到兄弟部隊的密切配合與支持,再加上蘇中黨政軍民在反“清鄉”、反“掃蕩”、反“屯墾”斗爭中取得了巨大成績,熬過了最困難時期,根據地得到了發展與鞏固,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明顯增強,完全有能力攻打車橋。
車橋戰役對新四軍一師來說,確實是一場硬仗。為了確保車橋戰役必勝,由粟裕坐鎮后方任總指揮,葉飛任一線司令員,負責現場指揮,劉先勝任副司令員,夏光為參謀長,張震東為副參謀長。蘇中軍區認真研究作戰方案,確定“攻點打援”的方針。為了策應戰斗,粟裕和管文蔚在東臺分頭帶領一部分部隊轉移,以“聲東擊西”戰術分散敵人注意力,麻痹車橋守敵,直到戰役發起之前,車橋守敵毫無戒備。車橋戰役于3月5日1時50分發起,至6日晨結束。此役創下了華中抗戰史上“五個第一”的奇跡。
打響戰略防御轉為局部反攻的第一槍
車橋戰役之后,日軍在蘇中乃至整個華中再也沒有力量發動更大的軍事掃蕩,標志著華中敵我相持的平衡被打破,揭開了華中地區局部反攻的序幕,華中地區抗日形勢從此走向轉折。連東京日軍本部都承認:“車橋戰役標志著新四軍反攻的開始,日軍從此向下坡滑行。”車橋戰役之后,新四軍其他各師也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積極主動地對日偽軍發動攻勢作戰。黃克誠三師于4月19日發起了漣水高溝、楊口戰役,經過16天的激戰,取得了殲滅日偽軍2000余人的輝煌戰績,收復了六塘河兩岸地區,使淮海、鹽阜地區連成一片。彭雪楓四師于7月5日在安徽泗縣發起了張樓戰役,殲滅日偽軍800多人,解放了整個泗縣北部地區。譚震林六師在浙江發起了長興戰役等等。由于新四軍各師的主動局部反擊,華中抗日根據地全面進入恢復和發展時期。
第一次采用游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
1938年洛川會議召開,確立了我黨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1938年4月毛澤東“論持久戰”戰略思想的提出,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全軍的認識。車橋戰役之前,華中地區新四軍對日寇作戰方針都是采用游擊戰。1944年初,粟裕同志在認真分析、正確估量國際國內戰爭形勢的基礎上,認清華中的抗戰形勢已經到了轉折關頭,為了積極主動地推進形勢發展、確保車橋戰役的全面勝利,在戰役的方針制定上,首次采用游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
一次作戰斃傷日軍人數第一
在制定作戰方案時,因車橋據點守備日軍僅一個小隊,約40人,粟裕分析車橋戰役一旦打響,駐守淮陰、淮安、漣水的日軍必然經過車橋以西的蘆家灘前來增援。為了有效殲滅更多敵人,擴大車橋戰役戰果,故而在堅決拿下車橋的前提下,粟裕確定了在蘆家灘“阻擊打援”的戰略。在兵力部署上,“打援”的部隊明顯比“攻點”的部隊多得多。果不出粟裕所料,車橋戰斗一打響,駐守淮陰、泗陽、淮安、漣水等地日軍先后在淮安集結,由日軍大隊長山澤大佐統率,分批馳援車橋,遭到我軍阻擊部隊的沉痛打擊。
此役我軍共殲滅日軍465人,創華中抗戰史上一次作戰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記錄。三澤大佐在戰斗中被擊斃。
一次戰役中生俘日軍人數第一
車橋戰役生俘日軍中尉以下24人,震動了華中地區日本守軍,敵悲觀情緒日甚一日,駐守東臺日軍竟然被嚇破了膽,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在戰斗中被俘的日軍中尉山本一三說:“這大概是你們新四軍抗日以來在江蘇省和日軍作戰最大的一次勝利吧,俘虜我們這么多人是沒有過的,你們的粟裕埃拉伊!”埃拉伊的意思是真了不起。
車橋戰役的捷報傳到延安,新華社向全國廣播,贊揚新四軍打了一個大殲滅戰。陳毅、劉少奇在延安發來賀電指出:“車橋之役,首創華中生俘日寇之新紀錄。”八路軍總部當時公布:“車橋戰役,在抗日戰爭史上,是1944年之前,一次戰役中俘敵最多的一次。”
戰役的效能比數第一
我們今天搞經濟建設,經常講投入與產出的績效比。從戰爭效能的角度看,當今軍事專家們認為:“在八年抗戰中,車橋戰役是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國防大學徐焰少將在《解放軍為什么贏》一書中闡述:“1937年9月,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斃傷日軍1000余人,我們自己損失800多人,這800多人都是長征保留下的老骨干。1940年8月,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消耗子彈70多萬發,斃傷日偽軍2.5萬多人,斃傷一個敵人,消耗子彈27發。八年抗戰中,國民黨斃傷一個敵人,消耗子彈2000發;車橋戰役斃傷日軍465人、偽軍483人,平均斃傷一名敵人,僅耗子彈12發,所用子彈之少,在世界戰爭中也是罕見的。”車橋戰役中,我方僅損失54人,這種敵我雙方人員損失比在八年抗戰對日作戰中是絕無僅有的。
車橋戰役是粟裕在抗戰中的“代表作”,它與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一起載入我軍的抗日史冊。粟裕同志晚年回憶車橋戰役時說:“進行一個戰役,首先從戰略上考慮,戰役要同戰略相結合,當前要與長遠相結合。車橋戰役是從戰略大局考慮的,不然就變成近視眼;另外從戰機上考慮,當時敵人的情況同1942年不同了,士氣低落,所以打車橋能夠打下來,可以打。”粟裕不愧是我軍最具天才的軍事家之一,毛澤東稱“粟裕是最會打仗的將軍”是恰如其分的。
車橋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是淮安、寶應兩縣數萬名群眾大力參與支持的結果,用粟裕的話說,就是“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
(責任編輯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