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景勝
髕骨下極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關節內骨折,是一類特殊的髕骨骨折[1],多需要手術治療。該類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塊相對較小,且下極應力相對集中[2],因此手術方式的選擇將直接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院近年來收治髕骨下極骨折86例,分別采用鋼絲張力帶、鋼絲環扎和鈦纜內固定治療,本文對3種內固定方式進行分析,以探討其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髕骨下極骨折患者,根據不同內固定方法分為A組(29例)、B組(27例)、C組(30例)。A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22~68歲,平均(39.21±3.12)歲;因交通事故受傷21例,摔傷8例;閉合傷25例,開放傷4例;受傷至入院時間2.5~9 h;2例合并股骨髁骨折,3例合并脛骨平臺骨折。B組男18例,女9例;年齡24~68歲,平均(40.32±3.44)歲;其中因交通事故受傷21例,摔傷6例;閉合傷23例,開放傷4例;受傷至入院時間2.5~8 h;1例合并股骨髁骨折,2例合并脛骨平臺骨折。C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3~70歲,平均(40.03±3.31)歲;其中因交通事故受傷23例,摔傷7例;閉合傷24例,開放傷6例;受傷至入院時間2.5~8 h;3例合并股骨髁骨折,2例合并脛骨平臺骨折。
1.2 方法 A組采用鋼絲環扎固定,B組鋼絲張力固定,C組采用鈦纜內固定。A組行髕前橫弧形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復位,用鋼絲環繞股四頭肌、髕周、髕韌帶環扎固定髕骨骨折。術后石膏夾板固定膝關節,5周后去石膏,康復訓練,8周后拄雙拐下地。B組于髕前中線行“S”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復位,分別與脛骨結節后0.5~1.0 cm處、髕骨正中鉆孔。用雙股1.0 mm鋼絲在髕前“8”字交叉,繞過兩骨孔,在膝關節屈曲30°位拉緊鋼絲形成張力帶,縫合傷口。使膝關節伸直位,用膝關節鉸鏈式支具固定。術后第3天可行膝關節屈伸活動,術后第2周拆線,逐漸增加膝關節活動度。C組于膝前正中縱行手術切口,骨折復位。分別于髕骨中部、脛骨結節、下方橫行鉆孔,用鈦纜穿兩骨孔后在髕前“8”字交叉固定,收緊鈦纜,縫合傷口。術后第3天可行膝關節屈伸活動,術后第2周拆線,逐漸增加膝關節活動度。
1.3 評定標準 優:膝關節活動正常,無不適,可正常下蹲;良:膝關節活動度接近正常,輕度肌肉萎縮,下蹲稍差;可:膝關節屈曲受限,但>90°,有肌肉萎縮、有時疼痛,上下樓或下蹲不方便;差:膝關節屈曲<90°,有肌肉萎縮,疼痛,跛行,不能下蹲[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療效比較 A組優良25例,優良率為86.21%,B組優良26例,優良率為96.30%,C組優良30例,優良率為100%。三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術中情況及康復時間比較 三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屈膝達90°時間、功能完全恢復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以A組最長,C組最短,三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三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三組術中情況及康復時間比較(x-±s)
2.3 三組并發癥比較 A組發生并發癥3例,1例為感染,2例為畸形愈合;B組發生并發癥2例,均為感染;C組發生并發癥1例,為畸形愈合。三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髕骨是膝關節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膝關節的穩定、增強股四頭肌伸膝力量、股骨髁部的保護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髕骨骨折后,容易造成伸膝裝置(股四頭肌、腱及其擴張部和髕骨、髕韌帶[4])喪失連續性和潛在髕股關節不協調[5]。因此,髕骨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有很大影響。
髕骨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如石膏外固定、張力帶固定、螺釘固定、髕骨下極切除等[6-7]。目前多采用手術方法,手術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膝關節功能,恢復髕骨關節面平滑,保持伸膝裝置連續性,防止膝關節粘連、僵硬,預防肌肉萎縮和晚期創傷性關節炎發生[8]。如果治療方法選擇得當,可以早期行功能鍛煉,以達到上述目的。髕骨下極骨折是否可以切除髕骨下極臨床尚存在爭議[9]。資料報道,髕骨下極切除后有可能引起膝關節生物力學紊亂以及功能障礙及膝關節疼痛和創傷性髕股關節炎發生[10-11]。因此,建議髕骨下極骨折的治療應盡量保證髕骨的完整性[11]。本院對髕骨下極骨折患者采用鋼絲環扎法、鋼絲張力帶和鈦纜內固定治療,效果均較好,優良率均在86%以上,但后兩種方法優良率較高,提示鈦纜內固定法、鋼絲張力帶法治療髕骨下極骨折固定可靠。鋼絲環扎法是通過鋼絲加壓使髕骨向中央聚合,對抗髕骨周圍的張力進行復位[12]。但術后需要用石膏進行外固定,限制了患者術后膝關節的早期活動,容易引起肌肉萎縮和膝關節內粘連,使活動受限。而鈦纜內固定法和鋼絲張力帶法可以對抗抗骨折的彎折力,減輕髕骨下極骨塊和髕韌帶牽張力,有利于術后膝關節的早期活動,從而有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本組資料中,B、C組屈膝達90°時間、功能完全恢復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較A組為短(P<0.05),也證明了上述觀點。
總之,髕骨下極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很多,鈦纜內固定法和鋼絲張力帶法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從而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盡早恢復,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1]明立功,明新文,明立德,等.自體腱膜條網狀張力帶治療髕骨粉碎性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4):498-499.
[2]湯濤,龐清江,張前法,等.可吸收螺釘結合絲線環扎加“8”字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6):764-766.
[3]陳文學,齊越峰,謝克波,等.克氏針張力帶與髕骨爪內固定治療髕骨下極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2013,8(6):826-828.
[4]姜義信,王彥,張吉朝,等.髕骨下極骨折手術治療現況綜述[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6):31-32.
[5]姜義信,王彥,張吉朝,等.改良張力帶治療髕骨下極骨折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2,34(15):2311-2312.
[6]傅悅淵,孟永駿,陳四木.老年特征性髕骨骨折—髕骨下極鳥嘴樣粉碎性骨折的診治體會[J].中醫正骨,2013,25(8):58-61.
[7]孟慶陽.克氏針張力帶與鋼絲環扎內固定治療新鮮閉合性髕骨骨折[J].中醫正骨,2010,22(9):42-43.
[8]高勇,饒放萍,饒義康.髕骨-脛骨結節鋼絲固定髕韌帶曠置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2):143-144.
[9]鄭杰,趙嘉懿,何余慶.錨釘結合krackow-Bunnell縫合法治療髕骨下極撕脫性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2):214-216.
[10] McKeon B P, Heming J F, Fulkerson J, et al. The Krackow stitch: 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changing the number of loops versus the number of sutures[J]. Arthroscopy,2006,22(1):33-37.
[11] Anderson A W, Polga D J, Ryssman D B, et al. Case report: the nest technique for management of a periprosthetic patellar fracture with severe bone loss[J]. Knee,2009,16(4):295-298.
[12]王希輝,郭榮光.改良張力帶治療髕骨下極骨折的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4,35(9):184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