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一直是中國家庭最隆重的儀式,但現在中國人不惜費盡兩家心力操辦的婚禮,卻經常在最莊嚴的環節變成了胡鬧——宣布新人“結為夫婦”這么一個莊嚴的任務,往往是由婚慶公司的司儀來完成。實際上,中國傳統婚禮有著嚴格的禮俗。
傳統婚禮,最重要的是兩個家族的聯姻
中國傳統婚禮,來自非常遙遠的歷史。基本上直到晚清,正式的婚禮依然要依照《周禮》的精神指導。
在《禮記》中詳細記錄了結婚的合法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大程序,合稱“六禮”。
貴族比較講究,六禮要齊備,但對于普通平民來說,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適當簡化。
一千多年后的北宋,《政和五禮新儀》將六禮簡化為四禮,南宋朱熹又在《家禮》中進一步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基本也就是訂婚,下聘,迎親三個環節。
在宗族社會,婚禮是結兩姓宗族之好,所以婚禮的儀式往往和宗族有關。為了象征女方嫁入男方家庭,除了夫婦的同席合巹之外,還要拜男方舅姑、祠堂,以向男方家族標明,新娘已成為家族的一員。到宋代,還演化出了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交拜的禮節,在展示新成員加入宗族的意義上是一致的。作為婚禮的見證的,是天地和家族的祖先、尊長。
“文明婚禮”,給中國新郎新娘帶來了證婚人
到了晚清民國,農村自然經濟已逐漸瓦解,大量農民涌入城市。依托鄉土社會所發展起來的宗族分裂成人口更小的家庭單位。舊式的婚禮,自然難以為繼,西式的“文明婚禮”在城市興起。這種婚禮儀式,被中國的新派人物首先接受,并逐漸過濾和嫁接成中西結合的新式婚禮。
1927年底,全國直播的蔣宋聯姻就采用了基督教婚禮和傳統婚禮結合的形式,汽車代替了花轎,白色婚紗代替了紅色婚服,為全國人民做出了榜樣。此后各種達官貴人競相效仿,掀起了舉辦“文明婚禮”的熱潮。
對中國的新郎新娘來說,這種“文明婚禮”最儀式性的部分,除了保留中式傳統的拜天地父母,就是有了證婚人。證婚人是基督教的習慣,在基督教的婚禮中,有一定地位的神職人員擔任證婚人,代表神見證夫婦的結合,只有在證婚人面前舉行婚禮才有效,被社會和法律所認可。而在中國,證婚人則選擇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師友,以受人尊重的道德人格力量,來為新人的結合做證明。
比如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證婚人中有國民黨前輩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還有德高望重的蔡元培。
據記載,當時的現場是這樣的。證婚人蔡元培宣讀證婚書,文稱:“蓋聞寶樹延輝,異彩耀玉臺之鏡,早梅布馥,華楣迓翟茀之車。兩姓聯歡,一堂結約。茲者蔣中正先生與宋美齡女士,舉行結婚禮于春江大華禮堂,良辰吉日,六禮告成,瑟好琴耽,雙心默契。所愿宗熙三徑,論協十篇。喜今茲約指鈐章,用證鴛鴦之牒。卜他日齊眉益算,覃敷鸞鳳之祥。元培等忝作證人,樂觀嘉禮,爰綴吉語,藉貢歡忱,是為證。”接著由證婚人、主婚人、結婚人依次用章,再新郎新娘相對一鞠躬,向證婚人、主婚人及來賓各一鞠躬,婚禮宣告完成。
新中國頭幾十年,婚禮上最重要的是領導
新中國成立之后,婚禮又一次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革命戰爭年代的習慣成為主流,受到推崇;另一方面,包管了衣食住行的“單位”越來越成為城市人不得不依附的組織。
在戰爭時期,無論是八路軍、新四軍還是解放軍,軍隊干部、機關干部的婚姻都關系到組織的穩定和效率,需要嚴格管理。所以在各個時期、不同地區,軍隊和機關都有過硬的標準,比如男方28歲以上、5年以上黨齡、縣團級干部,黨組織才允許娶妻,稱為“二八五團”。到解放戰爭,東北局則規定男方25歲以上、8年以上軍齡、團級以上干部才批準結婚,稱為“二五八團”。
建國后,結婚依然是單位組織、街道干部需要管理的事項,所以,對婚姻進行“現場認證”的權力,從農業社會的天地宗族、建國前德高望重的長者,轉移到了領導手中。
新房內除了喜字還要張貼革命標語,婚禮上新人不拜天地父母改拜毛主席,執手對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賓客合唱《東方紅》成為許多地方婚禮的固定節目。
改革開放后,婚慶公司成為了婚禮的主宰
改革開放后,婚禮再一次迎來了深刻的變化,只不過,這一次變得比較茫然,沒有方向。
隨著計劃和管理的放松、經濟情況的好轉,一些傳統婚俗開始復蘇,在婚姻儀式上的花費也越來越多。
不過,傳統的宗族已破碎,婚禮上莊嚴的證婚人自然跟天地祖先沒太大關系;宗教又沒有成為普遍的信仰,請神父證婚也不合適。既無法回歸傳統,又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于是,這個難題就交給了應運而生的婚慶公司。
上世紀80年代末,婚慶公司在北京應運而生,經過幾年摸索,婚慶公司選擇并固化了一些婚禮環節,將其分類并形成行業標準。現在的新婚俗到此時才算是慢慢固定下來。
婚慶制定幾個固定的婚禮規格供消費者選擇,消費者因此省事兒了許多,婚慶公司也能通過將婚禮標準化操作來有效降低運營成本獲得利益。聽起來貌似是雙贏的結局,但限于婚慶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操作能力和盈利壓力所限,易于規模操作,利于產生利潤的環節,自然會更多地被婚慶選擇并采用。新婚俗也難免隨之跑偏,比如婚慶公司的司儀越殂代皰宣布新人結為夫婦。
在婚慶公司的眼中,婚禮最重要的并非體現婚禮的喜慶莊重,文化傳承或是紀念意義,引導婚禮向炫耀消費發展以增加收入,維護各方面利益(如“婚慶四大金剛”:主持、跟妝、攝影、攝像)或許才更重要。而對大眾而言,無論是傳統的婚禮,還是西式的婚禮都是他們所陌生的,大部分時候只能聽任婚慶公司擺布。所以婚禮環節越來越多且流于形式、越來越跑偏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三湘都市報》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