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國家的家長有中國的家長這么累,心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承載著如此大的壓力。孩子一出生,孩子在哪上學就成為壓在家長心頭的一座大山,操碎了心。為了孩子上學,換工作、買學區(qū)房、找關(guān)系、搬無數(shù)次家。
為上重點擠破頭的中國家長
看到“部分家長為孩子進重點小學花費竟然高達25萬”這條消息時,除了想批評學校之外,還想批評家長,為什么要擠這樣的學校呢,為什么要交這么多錢。正是家長往這樣的重點小學擠,擠得頭破血流,才助長和哄抬著這樣畸高的擇校費。可說實話,這種對家長的批評,我是沒有底氣說出來的——因為我不能保證自己不成為這樣的家長,我知道,等我孩子長大后,作為家長,我可能也會去擠這樣的學校。到處都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廣告,很難不受影響。
雖然教育部的官員一再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種忽悠,不過我相信,這些官員作為家長,一定比誰都更在意這個起跑線,這真是一個讓人很糾結(jié)的事。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問題,很多人在理性上,都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但是,當置換成家長的身份后,進入到那種焦躁的社會氛圍中后,立刻變得不理性了,立刻被卷入了那種對“起跑線”的焦慮和追求中,很早開始就焦慮于孩子的上學問題,交很高的擇校費送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起跑線”是家長身上的枷鎖,也是孩子的枷鎖,家長們坐一起聊起這個話題,總是眉頭緊鎖非常沉重。
這不是哪個人、哪所學校的問題,而是一種整體的社會氛圍。到處都是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類的競爭暗示,每天都害怕落在起跑線之后,時時都處于競爭壓力下,這讓教育變得非常焦慮和浮躁,孩子在這種緊張的驅(qū)趕下也得不到自由的發(fā)展,學習也沒有快樂。
過于激烈的競爭并非好事
我的一個朋友,他在一所著名的大學任教,那一年他擔任某一新生班的班主任,他一向反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競爭,大學新生第一課,他給新生的演講題目就叫《削減可能削減的競爭》,他推薦一種“沒有競爭的教育”,他在演講中極力淡化大學教育的競爭性,明確否認大學同學之間的競爭性關(guān)系。他說:新生們經(jīng)過競爭激烈的高考進入名牌大學,他們都是競爭的勝利者。應(yīng)試教育那種緊張激烈的競爭節(jié)奏和競爭的“慣性”,仍然在他們體內(nèi)興奮地活躍著,這對他們是危險的。他認為,學習比競爭美好得多,對知識的求索和思考,應(yīng)該是非競爭性的。
他的基本觀點是,現(xiàn)在過于激烈的競爭,可能給社會、給人格的發(fā)生,帶來了許多非常負面的影響,加劇了社會的沖突。他覺得,我們應(yīng)該淡化競爭的壓力,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自由的發(fā)展氛圍。可我相信,朋友在作這番演說時,可能也缺乏底氣,這種“無競爭的教育”可能只是一種理想,一個烏托邦,如今整個社會都像一個上了發(fā)條的時鐘,競爭無處不在,我們真的很難進行這種沒有競爭的教育。學生們很快就會進入殘酷的競爭,獎學金、實習機會、保研機會等等。但是,我很欣賞朋友提出的這個觀點,它應(yīng)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充滿路怒情緒的公路是當下的一個隱喻,遇到很小的擁堵,如果有及時疏導,或者車主們保持等待的耐心,很快就會暢通——可我們常見的是,大家都立刻焦躁地按喇叭催促前方,其實這樣按喇叭對于緩解擁堵并沒有什么用,相反卻加劇了擁堵,讓大家更加焦躁——可是,誰也不愿意耐心地等待,而是想通過按喇叭發(fā)泄情緒,既加劇了自己的焦慮,也讓擁堵變得更糟。細想一下,不斷前移的起跑線,不也是如此嗎?渺小的家長們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拉進了魔咒一樣的社會磁場中,只能被動適應(yīng)和跟隨這個起跑線,而無力抗拒。競爭總使有些家長會用力過猛,于是起跑線不斷前移。
我們的身上都被上了發(fā)條,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新華社 2015.10.12曹林、湯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