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9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昭和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時任內閣書記官長的迫水久常著手停戰詔書的起草工作。
按慣例,天皇詔書要請相關專家起草,但這次是高度機密,迫水久常只能自己動筆完成草稿。12日清早,覺得自己很難再修改的迫水久常撥通了安岡正篤的電話。安岡正篤是戰前日本著名的法西斯理論家,在當時領導階層頗有名氣。
若干年后,安岡正篤曾這樣回憶自己修改詔書的原則:第一,必須選擇任何國家敗降時沒用過的、可以代表日本天皇權威的辭令。第二,不能顯示出日本是因戰敗力盡、不得已而投降的;必須說是受道義之所存、良心之至上而做的決定。
在這個思路下,安岡正篤對詔書進行了大量修改。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有兩處:
其一,將草稿中的“欲永遠確保和平”改為“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出自“橫渠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很顯然是要為日本投降涂抹上一些光輝的色彩。
其二,在“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一句前加上“義命之所存”。“義命”出自《春秋左傳》的“以信行義,以義成命”,這是希望減少日本投降的被動性,增添道義的色彩。
安岡正篤特別叮囑迫水久常,這兩處是全篇詔書的著眼點,一定不能再改。然而經過內閣審議,“為萬世開太平”一句被保留了,但“義命之所存”卻改成了“時運之所命”。原來,“義命之所存”這句話在內閣引發了爭論。大多數內閣成員認為,“義命”不是一個正式的詞語,擔心國民會聽不懂。
最后幾經爭執,安岡正篤反復強調的“義命之所存”一句不但沒保留,反而進一步被改成了“時運之所趨”。?笪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