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美國《星條旗報》、日本《航空科學》雜志等媒體報道,美國“世界航空公司”正在完善“塘鵝”巨型飛艇的性能。這種裝備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五角大樓共同投資研制,有望投人量產。據稱美軍計劃將這種飛艇發展成“超高空偵察平臺”,以對中俄的導彈系統實施偵察。
《星條旗報》指出,其實飛艇并不是新裝備,其歷史早于飛機。“塘鵝”飛艇吸收了大量先進技術,例如其骨架由鋁合金和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還采用了目前最先進的浮力控制設備。
這種飛艇自重16噸,其載荷達到驚人的66噸,與美國C-17“環球霸王”戰略運輸機的載重能力相當。
據美國《航空周刊》報道,美軍計劃把“塘鵝”飛艇發展成高空偵察裝備,作為偵察機的有力補充,對中俄兩國的軍力部署實施監控。
報道指出,這種飛艇借助充滿氦氣的氣囊飄浮,由太陽能電池板和充電式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美國空軍與美國航空航天局簽署協議,定于2016推出能用于實戰的飛艇。
這種飛艇具有偵察半徑大、探測精度高、安全性好、機動性能出色等優點,可以彌補衛星、無人機等空中信息平臺在探測精度、覆蓋范圍及留空時間等方面的不足。
《航空周刊》認為,中國和俄羅斯防空部隊很難發現“超高空飛行器”,各種防空導彈和大多數戰斗機也難以對處于超高空的飛行器發動攻擊。五角大樓認為,新型飛艇可以幫助美軍不間斷地偵察中俄兩軍的動向,更好地了解其行動和戰術。
據日本《航空科學》雜志報道,美軍計劃在“塘鵝”飛艇的基礎上開發“準太空武器”,它被視為“對付中國導彈的重要裝備”。
報道指出,雷神公司為美軍開發的巡航導彈防御系統空中傳感器ULENS),未來將由巨型飛艇搭載,從而將高靈敏度大型雷達送上超過3300米的高空,以探測敵方的導彈系統。
《航空科學》指出,美軍設想用“超高空飛行器”搭載大型雷達,在較遠的距離上追蹤并鎖定敵方的巡航導彈。
這種飛行器的運載能力必須足夠大,飛行高度要在3000米至 4500米之間,而且能在空中飛行較長時間。根據這些要求,雷神公司提出由巨型飛艇作為探測平臺的 JLENS計劃。試驗表明,飛艇可以充當空中雷達站,它能探測較大范圍內的巡航導彈,并指引美軍發射導彈進行攔截。這可以為美軍的防空系統贏得更多的預警時間。
據美國《全球安全》報道,美國早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近太空飛行器開發計劃,試圖對這個空間實施控制。
除空中打擊力外,美軍還大力發展空天一體作戰能力,不只發展隱身戰斗機、間諜衛星和高空偵察機,還發展能在超高空部署的飛艇,其目的是為地面部隊提供強大的支持,對中俄兩軍形成優勢。按照美國空軍的計劃,以皮吉特灣為起點的太平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和東北部的緬因州,總共要部署10艘高空飛艇,用于監視別國的飛機和導彈。此外,美國導彈防御局考慮在北極上空部署飛艇,用于監視和跟蹤俄羅斯的導彈系統。
報道稱,美軍實施的模擬實驗顯示:部署3艇飛艇,就可以對北緯45度到北極的廣闊區域實施監控;30艘飛艇能幫助美軍初步實現全球監控;美軍的遠期目標是部署超過800艘超高空飛艇,以對全球實現“無縫覆蓋”,為美軍提供情報傳輸、監視和目標定位服務,“封殺中國和俄羅斯攻擊美國及其盟國的導彈”。
對于美軍的JLENS項目,日本《航空科學》指出,用飛艇探測解放軍的巡航導彈,再指引地面部隊進行攻擊,并不是明智之舉。體積龐大的飛艇機動能力較差,很容易被地面雷達和機載雷達發現。它不可能加裝厚重的防護裝甲,美軍也不可能用戰斗機對其進行護航。因此,對于解放軍的戰斗機和地面防空導彈來說,它就是一個“巨型標靶”。另外,飛艇探測到導彈后,本身不具備發射攔截導彈的能力,只能向地面部隊發送指令,而解放軍的電子干擾設備可能阻斷其通信。(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