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是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大將,是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的曾祖父,他聰慧勤勉,戰功顯赫,治地有方,“路不拾遺”。唐德宗將他列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也將他列為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陶侃出自寒門,成功完全是個人奮斗的結果。能夠走上仕途,得力于朋友、孝廉范逵向廬江太守張夔極力推薦,陶侃由此任督郵,領樅陽縣令。
因才華出眾,陶侃屢立奇功,先后升遷為太守、刺史、侍中、太尉等職。雖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絲毫不敢懈怠。鎮守廣州時,陶侃總是做一項運動,早上將一百塊磚石搬到書房之外,傍晚將它們全部搬回。旁人不解,問有什么意義。陶侃說:“我正在致力于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難擔大任。”這便是“陶侃運甓”的由來,實際上,他是利用早晚搬磚來提醒自己,壯志未酬,豈可享樂。
陶侃不僅在領軍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生活方面也同樣有所節制。駐守武昌時,每次與屬僚宴飲,他總是點到為止,從不貪杯。于是,有人勸他多喝一點,誰知陶侃聽后凄然淚下,良久才說道:“我年輕的時候,曾因喝酒誤事,與雙親有約,所以不敢超過限制。”
陶侃的勤懇務實,終于修成了正果。公元332年,陶侃派毌丘奧鎮守巴東,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將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兒陶臻、竟陵太守李陽等攻打新野,遂收復了襄陽,鞏固了荊州。為了表彰陶侃的功勞,朝廷決定拜陶侃為大將軍,并賜予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但出乎意料的是,陶侃卻上表拒絕了。原來,他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名聲太盛并不是件好事,從那以后,他很少參與朝政,還多次提出告老還鄉,但朝廷不準。
位極人臣,卻“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我們不得不感嘆陶侃的睿智與冷靜。公元334年六月,陶侃身體每況愈下,于是他再次上表辭職,為表決心,將官印節傳等全部送還朝廷。并且在離開荊州前,將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等一律登記造冊,封存倉庫,還親自上鎖。陶侃到達渡口時,回頭對王愆期說:“老夫現在蹣跚難行,正因你們阻攔。”第二天,陶侃于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歲。?笪(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