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發布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他們的統計數字中,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75.42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409.53萬人,在初中就讀665.89萬人。伴隨著這個龐大數字而來的種種問題,和頻頻發生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更是讓這個脆弱的群體,成為了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
205.7萬兒童獨自居住 2013年,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在河南農村調研時,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戶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對兄妹跟著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爺爺下地干活,奶奶到鄰家串門,無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誤食了家中的農藥,等到爺爺回家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吹降乖诘厣系暮⒆?,爺爺直接拿著鐵鏟出門,他親手打死了老伴,隨后自殺。
“在其他地方,這樣的故事其實我們聽說過很多?!痹谫F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服毒身亡的事件發生后,葉敬忠說。他自2004年左右開始關注農村留守人群的問題,多年來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勞務輸出大省進行考察。
根據全國婦聯的上述報告,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均已超過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兒童在父母雙方外出后,處于獨自居住狀態,這一群體的規模已高達205.7萬人。
2014年1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將近一半(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出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傷害包括: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等等。
其中,遭遇割傷一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個百分點。課題主持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說,這是因為留守兒童在家做農活,接觸菜刀、鐮刀較多的緣故。
超過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單獨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在幾種監護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體弱的祖輩監護人往往體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識和應急處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監護不力,給孩子的人身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張旭東的調查還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兒童曾經沒有完成作業,比非留守兒童高8.6個百分點,“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在城鄉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的今天,當人們難以看到教育為底層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兒童便走在了成為廉價勞動力后備軍的路上;而留守兒童自己,似乎也默認了這一切。
今年30歲的紀錄片導演蔣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陽跟拍6年,完成了關于留守兒童生活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紀錄片里,蔣能杰問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么?”孩子們說:“打工。”
個性內傾更明顯 回憶起拍攝經歷,讓蔣能杰印象特別深的,是當他問起孩子們是否想念父母時,他們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愛意識也不強?!八麄円庾R不到孩子生下來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們就覺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笔Y能杰說,因為孩子從小被留在老家,兩代人之間感情淡漠,孩子沖著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見過。
2014年,公益組織“上學路上”對甘肅、云南、貴州等六省市農村地區的1054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5%的學生一年都見不到父母。如果將他們的數據推及全國,就意味著全國共有921萬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一次,超過262萬個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
與此同時,該組織指出,他們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情緒的消極程度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一年內與父母聯系次數越少,兒童的煩亂度也越高。在山西,一個名叫貝貝的15歲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買本書。可是,爸爸聽到女兒這么說時,便把買書的錢給了她。幾次后,貝貝便再也不提出這種要求了。
其實,這位爸爸完全沒有意識到,貝貝不過是想跟難得回來一趟的爸爸單獨相處一會兒。而另一位眼睛受傷的孩子,并不對自己的病情過多憂慮,反而因為爸爸媽媽陪著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認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系。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成全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容易產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難以主動交流的心理障礙。調查走訪中,張旭東曾問過一個四年級孩子,你們班留守兒童有什么特點嗎?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們不跟我們說話!”
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 “我想要他們回家,我想爸爸媽媽回來管著我……有好幾次,我想對爸爸媽媽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話剛到嘴邊,那邊卻匆匆掛了?!焙铣踔猩何模黄圬搸状魏箴B成了打架報復的習慣,卻又掙扎著想回到正路來。
可是,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打工,遇事便讓他去找老師。漸漸地,他變得越來越孤僻、冷漠。有一段時間,他不再想到父母,即使想到,也不像原來那樣親近。再后來,他患上了抑郁癥,頭腦里出現一死了之的想法。
他也曾經向父母求助過,說自己不想讀書了,心里總在胡思亂想。父母不理解,一連聲罵他不知足。再提起時,父母心情好,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心里不痛快,就自己到街上去,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以后,父母再不允許他提起這事。
正是魏文情緒起伏不定的這段時期里,一次洗澡房里的小小沖突,他一時沖動,用一把水果刀刺死了同校男生,被判15年徒刑。進入監獄時,魏文剛滿17歲,正在上高中。
湖南省岳陽籍女作家阮梅,在少管所見到了這個看上去乖乖巧巧的、像鄰家男孩一樣的魏文。她歷時近2年,深入看守所、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接觸了900多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最終選取了11個典型監獄少年的懺悔錄整理成訪談錄《罪童淚》:“我通過調查發現,走進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9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的孩子”。
在走訪中,她時常遇到“敵意、冷漠、木然”的臉。管教干部還告訴她,這些留守兒童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小毛病很多。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誠信觀念。他們愛占小便宜,對別人的痛苦無所謂。比如,在監獄里,他們不經別人同意就翻別人柜子,哪怕被抓到了也認為沒關系。可是,誰敢碰一下自己的東西,卻什么都計較。
河南省高院曾隨機抽取了2009 年至 2013 年間的120 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兒童作案的47件,比例達39.2%。江西另一項調查顯示,2007年5月在押的1877名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與親生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僅占32.6%,其他的孩子是與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其他親戚或朋友生活、或是獨自生活。
“兒童時期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不僅很難改變,而且它還可能成為以后違法犯罪的預報因子,影響并決定其一生的命運??梢哉f,”留守 “對少年兒童犯罪具有潛在的影響?!鄙綎|警察學院教授董士曇告訴記者。
董士曇最擔心的是,未成年時被忽視、被打罵、被虐待的人,在更大程度上意味著他在成年后成為犯罪人,在犯罪學上,這是因為,被害體驗或經歷往往使受害者產生不公正感以及對法律規范的不當態度,從而使受害者向反社會方向逆轉或深化,以致于產生或強化了加害意識,“在不可預見的將來,問題留守兒童可能會對社會穩定、社會治安產生很大影響。”(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