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外使領館,是中國外交官們或長期駐節、或短暫棲息的“家”。每個“家”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駐英大使館:130多年沒換地兒 位于倫敦波特蘭大街49至51號的一座樓房,每到周一至周五,樓上都會飄揚起一面五星紅旗。從清朝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駐外外交機構,到如今的中國駐英使館,這座英國18世紀的典型建筑,見證了中國外交100多年的風云變幻。
130多年前,因“馬嘉里案件”而受英方勒索的清政府,派通曉洋務的郭嵩燾赴英道歉,由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外交機構——中國公使館。20年后,孫中山曾被誘捕至此,幾經周折終于脫險,事后他寫下《倫敦被難記》一書。此次歷險轟動英倫,也使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樹立起在西方世界的聲譽。
1950年,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但因朝鮮戰爭爆發,雙方建交談判陷于停頓。好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總理周恩來與英國外交大臣艾登,以罕見的智慧達成雙方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的共識,清王朝的公使館原址也由此轉變為新中國的駐英代辦處。
“文革”期間,1967年,北京造反派火燒英國代辦處,釀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外交事件。而在倫敦,華人華僑擔心英人報復,也發起護衛中國代辦處的行動。
這樣的荒唐事發生5年之后,中英最終在1972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代辦處也正式成為中國駐英大使館。自此以后,一個個歷史性時刻開始在這里頻頻出現。
一個國家的駐外外交機構130多年間,竟然沒有改變過地點,這在世界外交史上極為罕見。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新中國第一個駐外使館 到過莫斯科的游客都知道,莫斯科有一處可遠眺全城的名勝叫麻雀山,過去叫列寧山。這里方圓數公里,春夏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秋冬紅葉飄零,白雪壓枝。腳下的莫斯科河和山上的莫斯科大學主樓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絕美的俄羅斯風景油畫。中國人喜愛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詞作者、著名詩人馬杜索夫斯基從麻雀山得到的靈感創作而來,而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就坐落在麻雀山附近。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駐外使館,中國駐俄大使館見證了中國與蘇聯及俄羅斯數十年的風雨歷程。
1949年10月2日,中國和蘇聯建交并互派大使。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并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49年10月20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副署了“國字第一號”的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王稼祥的國書。這是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
原國民黨政府1933年12月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翌年在莫斯科建立大使館,館舍是當年蘇聯贈送給孫中山先生的一幢18世紀的別墅式建筑。1949年,這里成為新中國的首個駐外大使館。
今天的中國駐俄大使館位于莫斯科友誼街6號,館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占地十幾公頃,是外國駐俄使館中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使館之一。
中國駐美大使館規模最大的中國駐外使館 2008年7月29日,在美國駐華大使館新館建成前夕,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率先揭開了神秘面紗。與空間不足的舊館相比,這一占地—萬余平方米的建筑群堪稱“龐大”,刷新了美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外國使館紀錄。
新館位于華盛頓西北角國際中心的“第二使館區”,距離白宮約6.4公里。整個建造過程歷時3年,全部由中國工人完成。這讓代表美國45萬工業、紡織業和旅店業雇員利益的聯合工會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萊文森有些不平:“太過分了,當美國正處于不景氣和中國進口涌人時,中國人應該用美國工人。”
前助理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說,中國對大使館施工的嚴密控制,可能是受到歷史上地緣政治對手間刺探情報活動的刺激。
與當年因臨時選址而相對寒酸的舊使館(“溫莎公園”旅館)相比,新使館顯出“大國氣派”。這群由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父子聯合設計的建筑,被輿論認為是“一個用鋼鐵和石頭構成的物質宣言”,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嶄新的中國形象。
美國媒體評論道:“流光溢彩的新館舍取代曾經做過飯店的低矮、不起眼的紅磚建筑,這種變化凸顯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不斷上升的地位。”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已盛不下那么多人了 從參與籌建中國駐法使館到后來出任中國駐法大使,蔡方柏在法國前后度過了24個春秋。
1964年1月27日,中法發表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之后,自1967年收回屬于中國國家財產的原民國大使館館舍后,巴黎第八區喬治五世大街1 1號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成為代表全體中國人民主權和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駐地。后來中國還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馬賽等城市分別設立了總領館。
據蔡方柏透露,建館初期他們主要做的有兩件事,一個是驅蔣,把臺灣駐在巴黎的外交人員趕走。“經過努力,法方向臺灣方面表示說,北京的外交人員到了,你們的整個外交機構就不再履行職責起作用了,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方面宣布同法國斷交。”第二個任務就是買房子,得有一個安身之地,大使來了不能住在旅館或公寓里。“后來我們買了一個別墅,就是現在的大使館官邸,在巴黎出凱旋門西邊一點。”
數十年間,隨著中法雙邊關系不斷深入發展,中國駐法使館人員和機構編制不斷擴大。分管領事、經貿、文化、教育、科技、武官等事務的主要職能部門,因辦公場地不敷使用,逐漸遷出了喬治五世大街11號大樓,另覓新址辦公。
目前,大使、公使等主要使館領導及使館政治處、辦公室仍在這幢四層高的大樓內辦公。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