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每年高考語文一結束,吐槽作文題就注定是媒體的頭條。今年的槽點,除了安徽卷“絲瓜藤和肉豆須”、新疆卷“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等“奇葩作文題”外,更普遍的話題恐怕是對高考作文“心靈雞湯化”的非議。有好事者把近些年來的高考作文題和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試題以及法國等國外考題進行了一番對比后得出結論:無論古代中國還是當代外國,高考作文題都重視與現實的關聯,而當下的高考作文則是一鍋雞湯。
我并不認為如今的高考作文考試設計得很完善,部分地區的考題甚至有點腦殘。但對心靈雞湯的貶斥我還是不認同。首先,那種對比本身就不靠譜。不錯,科舉考試是很重視國是議論,后來還專門有一項考題叫策論。但科考的目的是取士,既是為了選拔官員,題目當然就要與政治掛鉤,要考察考生對于時務的了解和認知。就考試目的而言,和今天的高考完全不是一回事。至于法國高考作文題偏向于哲學和政治,那是因為人家考的本來就是“哲學”而不是“語文”,科目設置存在根本差別。而且法國人的思辨傳統人所共知,就連他們的好基友英國人也受不了這種考察法。
我們當然希望學生知識結構全面、綜合素養高,但現實而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當下的教育制度設計,或至少從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基本還是應試教育的搞法,那么作為十二年教育的終極目標——高考的命題宗旨,也就得與制度設計相匹配,否則學生和老師都會無所適從。就高考作文來說,還是應該以考察學生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寫作基本功為主要目的。至于像新疆作文題那樣考察學生道德水準、法律素養的使命,還是交給政治科目好了——理科生雖然高考不考政治,但人人都要參加的會考中政治必考;何況,高考制度改革還有很大的空間。
心靈雞湯現在快被黑出翔了,但于中學生作文而言,恐怕并非那么可笑、可悲。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應試教育背景下被圈養的孩子,他們對時務能有多少了解和認識?即便某些考生有所見地,但如何把握“尺度”也會讓他們猶疑,因為“時事評說”這一功課老師通常是不怎么教、也不主張涉足的。而心靈雞湯,大抵是與人生有關。一個考生,無論你將來身在何處、從事何種職業,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之道總會是相伴終生的。從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來看,“先做人,再做事”庶幾是不易真理。那么,從學生時代起就培養為人之道,再用高考作文題來檢驗一下十二載學習和修為的效果,又有什么不妥呢?
如此看來,這碗心靈雞湯,非但不是那么弱智可笑,而且還帶有“講政治”的意味,得繼續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