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 沙劍青
從硅谷到北京,大數據的話題正在被傳播,我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數據等每一點變化都成為了可被記錄和分析的數據。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那么,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時代有什么特點?大數據會帶來什么改變?大數據在世界已得到了怎樣的應用?
大數據帶來新變革
大數據(big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國際數據公司還定義了大數據的四大特征:海量的數據規模(vast)、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僅從海量的數據規模來看,全球IP流量達到1EB所需的時間,在2001年需要1年,在2013年僅需1天,到2016年則僅需半天。全球新產生的數據年增40%,全球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可翻番。
而根據2012年互聯網絡數據中心發布的《數字宇宙2020》報告,2011年全球數據總量已達到1.87ZB(1ZB=10萬億億字節),如果把這些數據刻成DVD,排起來的長度相當于從地球到月亮之間一個來回的距離,并且數據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飛快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35~40ZB,10年間將增長20倍以上。需要強調的是:所謂大數據并不僅僅是指海量數據,而更多是指這些數據都是非結構化的、殘缺的、無法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處理的數據。
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作者肯尼思·庫克耶和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指出,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方式出現了3個變化:第一,人們處理的數據從樣本數據變成全部數據;第二,由于是全樣本數據,人們不得不接受數據的混雜性,而放棄對精確性的追求;第三,人類通過對大數據的處理,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轉而關注相互聯系。這一切代表著人類告別總是試圖了解世界運轉方式背后深層原因的態度,而走向僅僅需要弄清現象之間的聯系以及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
就像電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發電、輸電那么簡單,而是引發了整個生產模式的變革一樣,基于互聯網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應用,將會對人們的生產過程和商品交換過程產生顛覆性影響,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只是整個變革過程中的一個技術手段,而遠非變革的全部。大數據的本質是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化應用,其真正的“魔力”在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使工業制造的生產效率得到大規模提升。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日益進入公眾視野,我們對其的關注也從技術、經濟領域,拓展到更多的領域。在政治方面,大數據的發展程度和利用方式改變傳統的政治生態,促進網絡政治、網絡民主的全面升級,并直接導致現實政治的轉型;在經濟方面,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經濟資源,備受企業界關注,也催生出了新的經濟形態;在社會方面,大數據促進了社會結構轉型,改變了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對于社會階層和結構的流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文化方面,大數據越來越成為文化發展的承載系統,促使文化生產、傳播方式的徹底變革,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和事業性發展;在軍事方面,現代軍事發展越來越依賴大數據的開發和運用,大數據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國防能力的關鍵要素;在科技方面,大數據的發掘和運用成為現代科技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各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稱,“大數據為新財富,價值堪比石油”。大數據將成為未來提高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當前,大數據所蘊含的戰略價值已經引起多數發達國家政府重視,相繼出臺大數據戰略規劃和配套法規促進大數據應用與發展。在政府大數據戰略部署和政策推動下,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都開始積極探索大數據應用。
美國將大數據視為強化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把大數據研究和生產計劃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自上世紀以來美國國會、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法規,對數據的收集、發布、使用和管理等諸環節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經過幾十年的修改完善,如今美國數據、信用和隱私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法律框架和道德規范。2013年5月,奧巴馬政府更是宣布了“大數據的研究和發展計劃”,提出“通過提高我們從大型復雜的數字數據集中提取知識和觀點的能力,承諾幫助加快在科學與工程中的步伐,加強國家安全,并改變教學研究”。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希望利用大數據技術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開放數據、創新驅動以及技術研發支持下,美國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已是走在全球前列。
日本面臨著由于長期經濟低迷導致國際地位下降、人口老齡化以及日益增大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社會基礎設施老化等諸多問題。為了扭轉這一現狀,日本政府決定通過大力發展IT產業,特別是大數據及開發數據和云計算。2013 年6 月,日本第二次安倍內閣正式公布了新 IT 戰略——“創建最尖端 IT 國家宣言”。全面闡述以發展開放公共數據和大數據為核心的日本新IT 國家戰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最高水準的廣泛運用信息產業技術的社會”,并且,將其發展成就擴展到國際范圍內。目前,無論在大數據技術還是企業實際應用方面,日本都在亞洲占據明顯優勢。
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雖然經濟不景氣,財政收緊,但大數據依然是他們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2013年年初,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宣布,將注資6 億英鎊發展8 類高新技術,大數據獨攬其中的1.89 億英鎊,將近三成。另外,2013年,英國首個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醫藥衛生科研中心在牛津大學成立。同時,以英國為首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將在匈牙利科學院魏格納物理學研究中心建設一座超寬帶數據中心。建成后,魏格納數據中心將成為連接CERN 且具有歐洲最大傳輸能力的數據處理中心,未來該設施在處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數據以及實驗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大數據及其相關服務業將成為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揮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的重要機遇。只要條件具備,發展中經濟體能夠利用大數據發揮巨大的潛力,中國發展大數據產業機遇可貴潛力巨大。IDC發布的報告預測,中國大數據技術與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11年的776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6.17億美元,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51.4%。中國市場的規模之大為大數據發展提供了大空間、大平臺。但是,由尚普咨詢產業投資決策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大數據行業深度研究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業界對于大數據產業的立法保護呼聲甚高。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就大數據單獨立法條件尚不成熟,政府部門應在推進規劃引導、完成標準制定、優化完善大數據發展環境等方面發力。
對于大數據的探索和發展,歐美和日本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國政府也已將大數據發展提升至戰略高度,創造積極的政策、法律環境;增加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建立先進、巨大的數據中心,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