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民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浙江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實現打造精神家園、改善民生、強化農村文化陣地這一目標的重大戰略步驟。如何科學地進行文化禮堂建設,切實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是基層文化工作者需要研討的課題。筆者認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必經遵循其自然社會規律,把其鄉土性、民俗性、相異性等特點相結合,文化禮堂才具有生命力。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一定會帶來諸多的外來文化元素。從建筑布局到走廊構思,從視覺載體到活動模型,都會給農村村民以新的外來文化視覺的沖擊。但是,泱泱之中國,五千年之歷史,農村之中傳統文化底蘊是何等深厚、何等之博大。農村文化禮堂應當融入鄉土性。只有把鄉土民風突顯至上,才能展現文化的相承性、多樣性,才能豐富其容量,增添其內涵。
梅江鎮祝氏宗祠創辦文化禮堂,結合其當地的諸多文化元素:宗祠文化、橋文化、古苑文化、非遺文化等等。使當地的文化禮堂呈現出當地傳統文化精華,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首先,宗祠文化融入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身有所入,情有所抒,文有所承。中國宗祠文化之博大精深,可令人驚嘆,祝氏宗祠文化不僅彰顯其歷史之悠久,文化之深邃,而且還與當代文化相銜接。宗祠在當地群眾心目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具有威望性、可信性。
祝宅村舊稱長陵祝。相傳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死葬長陵,祝氏祖先由太原遷至長陵,后因戰亂離開三輔(關中)向南遷徙,經歙,經括蒼,定居浦江之長陵(今為蘭溪市梅江鎮祝宅村)。為紀念祖先“長陵祝”而得名。祝氏宗祠于元代英宗年間(1321年)首建于梅溪北岸,明代天順年間(1460年)二建于祝宅村下園,明代萬歷6年(1579年)三建于祝宅村東郊,清代順治年間(1650年)四建于村西,民國廿九年(1940年)建于現址。規格三進二廡一廂共三十九間,面積1850多平方米,附房300平方米。2005年11月被蘭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其次,橋文化融入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石有所琢,水有所注,源有所溯。
梅江鎮內有梅溪一條,居長陵祝宅地段俗稱“陵溪”。陵溪有三橋,上橋為“永安橋”,中央橋為“臥龍橋”,下橋為“永字橋”。永安橋、 臥龍橋為清代康熙年間建造,永字橋為清咸豐年間洪水沖毀,現存永安、臥龍二橋。三橋規模宏大,石材量巨。古石橋文化凸現了祝氏祖先創業的決心與毅力,挖坑筑墩,開山取石,壘木架橋,何其艱辛。“三橋”文化催使村民回顧祖先創業之維艱,并以此為榮,并禪力庇護傳承之。
第三,名苑文化融入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根有所植,葉有所托,花有所放。
后園牡丹苑系祝氏第十八世孫嘉渭公所建,至今約三百年。栽有紫薇、牡丹、石榴、南天竹等名貴花木。該苑中的牡丹為北京雙重瓣繡球形花種,相傳是從皇宮御苑中移植而來,花色粉紅,姿形雅麗,清香宜人。花開季節,賞花人絡繹不絕,梅江籍蘭溪畫家王小弟等常結伴來苑中寫生。牡丹怕雨,族人為之撐大傘或搭架披彩條布以庇之,使之花時延冗。1995年清明節,時值花苞怒放,蘭溪市電視臺攝制專題新聞《牡丹》,首次搬上熒屏,使幾十萬蘭溪市民大飽眼福。古村名苑文化的彰顯,拓寬了現代農民鑒賞歷史文化的視野。2001年,被蘭溪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古村名木。
最后,以非遺文化金華道情、梅江迎會、“梅江燒”融入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血有所充,脈有所銜,史有所鑒。
金華道情,又叫唱新聞、勸世文。在金華流傳的可靠歷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由于電影、電視、戲劇、等媒體的普及,金華道情逐漸萎縮,聽眾日益減少,說唱藝人找不到徒弟,傳承受阻。為了增加文化禮堂鄉土特色,保護瀕臨滅絕的金華道情“非遺”文化,梅江鎮文化站將本鎮陶宅村道情藝人陶興芳(72歲)邀請“出山”,坐鎮“蘭蔭講堂”。每逢星期天,為群眾免費說唱。使新聽眾得到了“非遺”文化的熏陶,老聽眾找回了年輕時的回憶,傳遞正能量。新編道情《四唱改革開放政策好》,參加2014年“蘭溪新舞臺”梅江海選專場,受到好評。
梅江迎會,由浦江迎會傳播過來, 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蘭溪市梅江鎮1958年以前隸屬浦江縣管轄,故有迎會之流傳。梅江迎會主要由上祝宅、下祝宅、溪口周、下馬橋頭、洪施塢等村自發組織,每年聚會在“青山巖”胡公廟。農歷十月十一開展活動,一般三天。從2013年開始商定為“十年大迎,五年小迎”。
“梅江燒”傳統制作技藝是以汪海洋為傳承人,梅江燒酒廠為傳承基地的金華市級“非遺”代表作名錄。蘭溪市梅江鎮多丘陵山地,當地農民喜歡種植高粱、蕎麥等農作物,高粱、蕎麥可以燒制成燒酒。梅江燒酒約有數百年的歷史,其制作流程為:制酒娘、取高粱凈米、煮高粱凈米、伴酒釀、燒制、封存六個環節。
新的制作工藝或許替代了舊時的制酒工具,但制酒最根本的精髓沒有改變。梅江鎮農民家家戶戶燒制酒的面正在擴展,“梅江燒”品牌已打出市界、省界、甚至是國界。梅江燒酒廠“賞梅”牌梅江燒,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百佳農產品品牌; 2013年11月,榮獲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
俗語云,“三里一鄉風,十里各天空”。由于地域的不同,民俗亦趨之相異。祝宅文化禮堂可融入“迎會”,但倪大、太陽二村的文化禮堂就沒有“迎會”之民俗活動,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張冠李戴。
倪大村文化禮堂可把正月鬧元宵融入文化禮堂,太陽村可把民間特色編制工藝這一非遺融入文化禮堂。
早期中共地下組織活動以及新四軍抗戰活動等內容,是倪大村文化禮堂與其它村文化禮堂有著本質區別的獨特內容。農耕文化展示之全之細,是太陽村文化禮堂獨有的,有別于其它文化禮堂的特點,各村的歷史、名人、風苑的融入,更加彰顯其區域之異,因人而異,以使各村文化禮堂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閃爍著鄉土性紛呈的光芒。
文化禮堂是新舊時代文化結合點的產物,其孕育誕生之艱辛,繼承生計之艱辛,發揚光大之艱辛,是每一個處于社會最基層的文化工作者的痛處之悟語,危機感與成就感同時縈繞心頭。文化禮堂建設任重而道遠,鄉土性的融合將使文化禮堂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源遠流長。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文化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