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雪


摘 要:在不確定性風險日益凸顯的社會環境下,企業作為社會中的良好公民,積極承擔社會保障責任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益入手,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性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保障制度
1 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概念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進入21世紀以來,一系列企業治理失敗的案例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環境污染引起的壓力也要求企業承擔相關的社會責任。隨著中國企業開始重視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即CSR報告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中,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國際上已達成廣泛的共識。即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內來講,就是要保障股東權益的實現、保障員工的體面勞動和福利待遇,對外部就是要發揮企業在政府、社區、顧客、供應商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中的良好作用,支持和贊助社會慈善,參與救災扶困活動。
2 企業社會責任的效益分析
2.1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在當前企業社會責任受到日益重視的情況下,社會責任的履行為企業提升形象,獲得競爭優勢。但是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履行社會責任意味著增加企業經營成本,這也是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逃避社會保障責任,忽視環保問題,不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的原因之一。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否一定會由于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呢?由于企業社會責任計量無法定量分析,從理論上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更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引用Bowman 和Haire(1975)的統計研究的結論①,即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和企業的資本收益率(ROE)之間呈倒“U”形關系。
圖1 企業社會責任和資本收益率的倒“U”關系
由圖1可見,一定時期內,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提高,企業資本收益率呈上升趨勢。在達到一個特定的企業社會責任水平以后,資本收益率則開始下降。由此可見,在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定水平內,履行社會責任所帶來的資本收益率的提高,對企業經濟效益提高有重要作用。
Porter在《企業慈善事業的競爭優勢》②一文中對企業慈善行為所帶來社會效益進行了定性分析,并從戰略性的角度來思考企業慈善活動,建議企業通過慈善活動改變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使社會需求和公司發展愿景相統一,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2.2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保障制度完善
2.2.1 有助于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
社會保險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險責任的履行是企業和個人共同完成的。企業為職工繳納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及生育保險等費用,承擔了重要的職工社會保險責任。
國際上通用的SA8000標準從健康與安全、勞動時間等各方面對企業履行社會保障責任提出了最低要求,其中,雇員利益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我國社會保險覆蓋面能否擴大、社會保障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層面上取決于企業履行社會保障責任的大小,因此說,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化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和社會保障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作用。
2.2.2有助于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項目的發展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財富用于救助窮人和孩子,是一種追求社會公平的慈善行為,因為對社會有貢獻而值得尊敬。前人的研究早已為今日的要求奠定了理論基礎。企業作為社會公民,有責任保證社會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幫助政府進行社會救助、發展社會福利。
企業慈善對災害救助有重要意義。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救助活動中,企業的慈善行為對幫助政府進行災后重建工作,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于社會福利制度而言,企業慈善可以提升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近年來,眾多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支農、支教等公益事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贏得廣泛贊譽,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反之,無視社會責任的企業往往受到社會輿論的詬病。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不但能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更對發展我國慈善事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重要作用。
3 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性與發展政策思考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能夠保障員工利益,解決其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對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促進作用。
3.1 社會保障狀況分析
3.1.1 社會保險制度相關數據
《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4)》指出,目前我國社保制度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私營企業、中小企業參加城鎮職工各項保險的比率偏低。表1為我2013年末我國社會保險覆蓋率③。
雖然《社會保險法》已經實行,但是仍然有很多企業執行不到位,職工依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的保障。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設計存在問題,另一個側面也反應了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內在聯系。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提高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3.1.2 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相關分析
在近幾年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我國企業參與災害救助的數量有顯著提高,但參與捐資助教、扶貧濟困、環境衛生改善等社會福利項目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企業的慈善行為更多的是針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應急行為,是一種隨機行為,慈善管理水平較低。是否捐贈和捐贈額度多少往往是由老板說了算,員工跟隨老板進行捐款,對于慈善行為是否達到特定的救助效果并不關心。在慈善事業比較發達的英國,企業與慈善組織聯系緊密,管理高效。相對于中國企業大力參與救災幫困,英國慈善事業更多的關注環境保護、醫藥衛生、教育等方面。
3.2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思考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需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系列保障體系,同時,對于目前制度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以此來達到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促進作用。
1999年中國頒布了《公益事業捐贈法》,而慈善法至今難產,企業慈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捐贈規模方面,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捐贈支出實行限額內的稅收抵扣,超出限額內的捐贈支出反而要交稅,限制了企業捐贈的規模,打擊了企業捐贈的積極性。在捐贈渠道方面,企業捐贈只有通過特定機構才能實現捐贈或者得到部分抵扣,而這些機構并未完全實現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郭美美事件和紅十字會引發的一系列危機更是導致我國慈善事業身陷信任漩渦。慈善事業法規政策的滯后已經影響了我國慈善事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美國慈善法指南》的作者阿德勒女士認為,美國有利于慈善部門發展的法律環境是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其制度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我國應該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促進國內慈善事業的發展。
在相關政策支持方面,我國目前很多中小企業不履行社會保險的責任,是因為高比例的稅費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小微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面臨著內外雙重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應當出臺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優惠政策。
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著手,會取得更大的進展。
注釋:
①Bowman H,Haire M A.A Strategic Posture Towar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5,18(2).
②Poter M E,Kramer M R.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12):56-69.
③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參考文獻:
[1]Quoted in John L. Paluszek, Business and Society: 1976-2000.New York: AMACOM, 1976.
[2]Bowen, H.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er. 1953,P.31.
[3]Dr. Saleem Sheik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ctice[M].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6.
[4]斯蒂芬·P ·羅賓斯著,孫建敏,譯. 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趙家鑫.社會保障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1(3).
[6]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張亞洲,張文松.基于卡羅爾模型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狀態模型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13).
[8]楊葉.中英銀行業參與企業慈善的比較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9]傅嘉賀,蔣水平.遷徙我國慈善捐款[J].特區經濟,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