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 林婷 付騰
摘 要: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規模的不斷發展,城市原有的基礎設施與快速發展的城市規模越來越不匹配,隨之而來的將是城市基礎功能逐步弱化,近年來每到暴雨季節,全國多個城市不斷出現內澇現象,對城市居民的出行與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對政府管理部門的形象也形成不良影響,本文對宜賓舊城改造中城市雨污分流改造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舊城改造;雨污分流;管道改造
舊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體地、有步驟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質生活環境,以便從根本上改善其勞動、生活服務和休息等條件。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排水管道系統大多采用的是合流制的排放系統,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水資源越來越珍貴,這樣的排放方式顯然已不能與城市的發展相匹配。雨污分流的分流制排放系統是指將雨水和污水分別收集,雨水管道直接就近排放到自然水體中,污水管道排到污水廠進行水質處理,再排放到水體或者回用。
1 現狀概況
1.1 排水現狀
宜賓市主要分為舊城與新區兩大板塊,目前宜賓市老城區排水體制為雨污合流制,新區的大部分地區為雨污分流制。據不完全統計宜賓市中心城區各組團建成雨污合流管長度共117.437km,建成雨水管道長度共257.209km,含雨水溝渠119.162 km,共計雨水排放管渠493.81 km,現狀雨水排放管渠密度約6.4 km/km2。
1.2 洪水概況
據岷江下游的高場水文站自1939年設站以來60年資料統計,洪峰流量在25000m3/s以上的達12次,洪峰流量在30000m3/s以上的有兩次。1961年洪峰流量34100m3/s,約20年一遇;1955年洪峰流量30400m3/s,約10年一遇。分析主要原因:
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江宜賓河段沿江兩岸洪災較為嚴重,抵御洪水的能力差,水患災害時常發生。
②河段上已建堤防較少,未形成有效的保護范圍。
③由于防洪工程較少,大部分區域存在防護缺口,防洪標準低。
1.3 排水概況
新區的雨水排放設施相對完善,管網總體運行情況良好,但部分區域排水體制為雨污合流制,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淤積和堵塞,同時也存在較多的內澇點,雨水排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宜賓市舊城大部分地區和舊州部分地區的排水系統老舊,無法滿足排放要求。
②部分城市新區地段的城市雨水管網不成系統,無法滿足城市擴大后強降雨時雨水匯集排放的要求,常常在降雨天氣中因雨水管網不能滿足排放要求出現雨水檢查井被管內雨水沖翻的狀況,形成嚴重的路面安全隱患。
③城市改造建設過程中由于未系統規劃管網,導致部分道路改造時設置的雨水管高程高于周邊居民小區路面,小區內的雨水無法排入雨水管網產生內澇。
2 城市雨水利用及管網系統的改造
2.1 雨水徑流量控制規劃
①盡量減少居住區內不透水路面寬度,將停車場與道路合建,各建筑物間道路根據需要盡量共享以減少不透水路面面積,小區鄰里道路盡可能采用滲透性鋪設;
②在道路和停車場周邊應設置低勢綠地、植被淺溝和雨水花園,使雨水可以穿過路緣石進入周邊綠地,以凈化和滲透雨水;
③在植被淺溝和過濾帶末端應設置洼地以滲透雨水,并建有溢流口以排放超標準雨水;
④建筑屋頂應設計為綠色屋面,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考慮在屋頂對雨水進行集蓄利用;
⑤盡量減少大塊的不透水面積,避免各種不透水表面的直接連接;
⑥在一些有條件的小區,設置景觀水體,將雨水利用同景觀水體結合,達到良好的自然景觀效果。
2.2 城市防澇系統的建設
①建立城市排水系統GIS 數據庫。GIS 系統與分在管網內部的傳感系統結合,當暴雨發生時,實時監測排水管網的水壓并報警,為排水管網搶修提供寶貴的時間,從而避免水澇災害的進一步放大。
②保護城市天然水體。
③降低地面硬化率。
④重視排水管網的建設。
3 管理及保障措施
3.1 建設用地保障
①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保用地落實。
②對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徑流控制要求,明確單位土地開發面積的雨水蓄滲量、透水性地面面積比例和綠地率等。
3.2 資金籌措
提高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土地出讓收益、城市防洪經費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建設和維護資金的比例。同時要結合相關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建設項目予以支持。
3.3 完善應急機制
強化應急管理,制定、修改相關應急預案,明確預警等級、內涵及相應的處置程序和措施,健全應急處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建、水利、交通、園林、城管等多部門應通力合作,必要時可采取停課、停工、封閉道路等避免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
4 結語
雨污分流的排放方式既能減少污水排放量,減少污水處理量、處理難度;也能減少雨水排放量、減少雨水水質污染。在進行雨污分流的管道改造時注重城市雨水管道的管徑、坡度等的設置,還能解決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城市內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