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存斌
摘 要:破解“三農”發展瓶頸,關鍵是資金,而目前解決好資金問題主要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我國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主要是通過融資擔保、各項貸款、財政支農、政策聯動等方式加大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的創新力度,從而滿足多元化“三農”金融服務需求,這對支持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服務;“三農”
“三農”工作是近年來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諧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破解“三農”發展瓶頸的關鍵是資金問題。作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首先要匯聚各地優秀的資本投資方,幫助解決投融資難題,拓寬貸款門路。而“三農”的發展主要靠農村中小企業的帶動,解決農村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通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運用各項貸款、財政支農、政策聯動等方式,加大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的創新力度,從而滿足多元化“三農”金融服務需求,這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加現實的重大意義。在“三農”融資方面應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因地制宜,放寬融資擔保方式,解決企業貸款中存在的難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由原來單純的種植業逐步走向多元化生產,中小企業不斷涌現,但融資難一直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就寧夏而言,寧夏屬于南部山區貧困區,由于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限制,從事的涉農企業只能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植業、養殖大戶以及一些簡單的加工業,這些企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設備落后,資產資金不足,增信能力弱、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部分企業甚至因資金短缺而中途夭折,一些企業走不出資金短缺的困境。這種現象的存在使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的可信度。根據這種現實存在的問題,為了加快“三農”發展,擺脫這種困境,最好的辦法是放寬擔保抵押條件,改變擔保抵押方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除以農業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機器設備、農機具擔保外、將原材料和企業加工未銷售的產品等有形或者無形資產也作為反擔保抵(質)押物擔保融資的新舉措,金融機構應按照“合法有效、風險可控”的原則,對貸款客戶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將企業按照核心資產與附屬資產組合進行分類,開展擔保融資業務,從而提高銀行對涉農企業可信度,使企業、銀行和公司三方之間形成了有效的資金鏈,這種模式的形成是最大程度解決涉農企業走出資金短缺的困境,促進涉農企業的快速發展。
2 提升銀企合作機制,擴大涉農貸款規模
讓涉農企業徹底走出融資難的困境,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關鍵還在于提升銀企的聯動機制,這就要加大涉農銀行服務網點的覆蓋面,充分利用客戶資源多、產品靈活多樣、農村信貸經驗豐富的優勢,提升和拓展銀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比如,近年來,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銀行,積極實施銀企合作,有的放矢,增加支農貸款項目,并對各項支農貸款實行“利率優惠、風險共擔、封閉運行、滾動使用”運行機制,把寧夏農業三大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內從事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涉農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對他們的貸款手續實行簡化,這樣不但保證了企業使用資金的及時性,而且還大大提高了貸款的使用率,促進涉農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經營者用款即用即取,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
近年來隨著國家持扶力度的加大,各項事業快速發展,面對這種新形勢新機遇,各項產業不斷擴大,涉農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加之農業具有生產周期長、農產品收益波動大、資金需求零散等特點,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普通的商業金融缺乏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動力。鑒于這種情況,僅僅擴大貸款規模,簡化貸款手續遠遠還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的需求,所以還要把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金融組織也要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 “三農”健康穩步發
展的長效機制,建立各地的農村新型金融聯動金融組織,發展和壯大資金調劑中心、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是非常關鍵的。
3尋求新的投入方式,利用財政支農杠桿加快“三農”發展
近幾年黨中央每年的[1]號文件就是“三農”問題,政府每年都在加大農業資金的投入力度。所以各涉農企業要緊抓機遇,將以前由單純的財政投資逐步轉化為由財政、金融及投資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擔保基金,由公司統一向銀行提供全額擔保,并且根據農村各個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經營狀況,對部分發展前景好并能帶動一些小企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循環發放貸款,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的投資規模,并且在投資過程中堅持專款專用,由分散到集中投資,主意在重點投資過程中不能忽視銀行、投資公司等其他融資部門,這樣就自然搭建了一條資金鏈,有效解決了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難、貸款難問題。對重點投資的企業還要進行定期督促和檢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使財政支農杠桿真正加快了“三農”的發展。
4創新服務方式,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
首先,作為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管金融產品如何創新,立足“三農”的市場定位不能變,越是欠發達地區,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一些傳統產品,越是不能丟。
其次,選擇性地借鑒與因地制宜的開發是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補充。金融產品要適用,要有差異性,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對共性的金融產品可以有選擇性的借鑒,不能盲目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開發。
再次,在創新擔保方式方面,也要靈活多樣,在銀行自身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擔保機構先行創新,不斷總結經驗,然后在推出自己的成熟產品。
復次,金融產品的不斷完善是金融產品具有生命力的關鍵。以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例,農村信用社開始推廣的信貸產品,到今天該產品經歷了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現在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在用途上、額度上、授信方式上都超出了原來的范圍。
最后,就是要創新服務理念。現代銀行的服務理念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增強主動服務意識,找上門的客戶不一定是好客戶,但好客戶必須要上門找。也就是說,創新金融服務方式與創新金融產品同樣重要,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改變過去“有產品,無服務”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