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紅
摘 要: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是為了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農村群眾文化本身要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展現,做好和完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及時地解決群眾文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進而帶動農村群眾文化走向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軌道。如何有效解決群眾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積極探索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有效方法和形式。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組織開展;對策;效益
農村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開展組織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尤其重要,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就是面向群眾、豐富農村匱乏的精神生活的,農村群眾文化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為本地特產做廣告,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這里的特色農副產品,給老百姓帶來收益,從而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1 農村群眾文化組織開展的意義
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核心本身就是組織人們開展更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調動廣大農村群眾的積極性,讓廣大農村群眾能夠在群眾活動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進而提高群眾熱愛生活,積極投身到生產勞動。開展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需要遵循小型和大型活動舉辦要求;打造立足本土特色民族傳統文化,這也是今年市級提出一鄉一特色文化,要做好做優。讓人們深切感受到要看特色,就要到那里才可以;還有文化活動要豐富多樣的,深受老百姓喜愛。
2 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組織開展對策
2.1 積極探索創新文化活動方式,激發農村居民廣泛參與
農民群眾作為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主體,是農村群眾文化的創造者和受益者,農村群眾文化能夠對農村群眾產生吸引力主要是取決于農民群眾對群眾文化是否具有參與感和認同感,所以需要從本地農村居民的文化欣賞和文藝愛好等實際出發,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目前農村居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不是很高,提升農村群眾活動的參與度尤為重要。本土的文藝隊伍缺乏資金支持等原因,人員不斷流入流出,要使文化隊伍發展下去就必須請專業老師輔導并有資金保障。為了吸引農村群眾開闊視野,要花資金引薦群眾喜歡的歌手和文化精品,通過在地縣市參與形式多樣的文化觀摩和交流,學習借鑒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動形式,但多樣文化活動方式仍然需要不斷的摸索,激發農民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性。
2.2 不斷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完善文化設施設備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需要政府的主導,還需要文化設施服務平臺的支持,文化活動的開展才有運行的保障。目前農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大多滯后,社會經濟發展了,文化也要跟上發展的步伐。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因地制宜地結合本村實際,吸引社會力量主動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活動中去,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村和對口幫扶單位建設新的活動室和圖書室,增加對文化設施設備投入不足的財政資金支持,有效整合文化活動資源,合理利用,打造健身、讀書看報、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
2.3 提高文化活動的場次,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做到“村村有活動,月月有活動”這是解決當前農村文化生活匱乏最現實的行動。實踐證明,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村活動,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手段,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送文化的同時,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圖片認識該區重要文物,發放文物保護法宣傳單,全民讀書宣傳,非遺作品圖片展示,保護好村上現有的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并努力發展和創新。再者要多做輔導培訓工作,哈薩克族喜歡冬不拉培訓,就地培養文藝骨干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鞏固了農村文化陣地。最后,給予新興的農村文化戶積極鼓勵與支持,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2.4 提高思想認識,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科技在進步,人們在共享科技帶來經濟收入增長的同時對精神文化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的發展需要依賴致力于文化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從而使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向,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將人民群眾作為群眾文化服務的對象,采用更加豐富的群眾文化形式,開展群眾文化的活動,將人民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成效的標準。
2.5 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服務水平
首先,強化管理,工作總是人去干的,每個人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業務上實行分區承包責任制,制定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細則,制定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來制約,工作成績的好壞就顯而易見了,從而借鑒好的工作經驗,提升服務質量;
其次,要建立差別獎勵制度,制定工作的級別,工作優秀,競聘上崗,年底績效和獎勵掛鉤,提高文化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要培育和發展業余文藝團體和民間文化隊伍,將農村中業余的隊伍組織起來,同時還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農村群
眾進行文化創造和文化活動組織,調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進行。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了,而沒有文化的發展,那是沒有靈魂發展,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群眾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肩負著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使命。與時俱進完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精神保障。
參考文獻:
[1]康愛芝.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魅力國,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