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丹青



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以大寫意的方式提升學生創意能力:因意成象,讓學生有情感的表達物象;以意領氣,讓學生有形式的表達美感;以象達意,讓學生有自由的表達童趣。大寫意注重方法和規律,注重意趣和意態的表達。當孩子們有一種創造性的想法了,采用交叉聯想、學會傾聽、藝術借鑒等方式,那么藝術的創意就自然而生,創意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和充分的發揮。
關鍵詞:大寫意 創意能力
按照貢布里希多年的研究,以及梳理歷史上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這樣共同的論點,原始藝術和兒童畫充分證明了一個論點:孩子其畫出的形象并不是去模擬自然,而是一種概念性圖像。概念性圖像就是指孩子們畫的就是自己眼中所見的,心中所想的一種獨特表達。那么能否將學生的無意識狀態表達與教師的有意識引導結合起來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嘗試,筆者想到了中國畫中的大寫意(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造型觀和境界觀),以大寫意的方式點燃創意,進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探索。
一、因意成象——讓學生有情感的表達物象
大寫意具有大格局、大氣象、大境界,生活中的所有都應該關注?!睹佬g課程標準》開宗明義道:“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養成勤于觀察,敏與發現,嚴于計劃,善于借鑒,精于制作的行為習慣?!惫P者曾問學生,你們最崇拜的藝術大師是誰?學生會說出一二來。那么你對于大師的了解有多少呢?學生的回答不太令人滿意,其實他們知道的關于藝術大師的很少很少。讓學生去研究藝術大師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想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激發。
1.學會探究,探究作品背后的真相
每一件藝術作品的誕生都有一個故事。例如學生在上《水墨畫動物》這課時,有的學生比較喜歡徐悲鴻的一幅水墨畫螃蟹,當了解了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社會大環境后,更加欽佩藝術家的人格魅力。終于深刻的理解了那句“嘗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可見創意有時候可以來自于藝術家對祖國的熱愛。
心理學認為繪畫是一種投射技術,它能夠反映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無論是隨意涂鴉還是命題創作,人們會更自然、真實地在美術作品和美術活動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傾向、習慣愛好和心理需要。有些名作雖有天真之貌,骨子里卻蘊含著學識與復雜。鼓勵學生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大膽在藝術家作品中吸取營養。史丹琪衛茲在《藝術教育實踐的源流》中指出:“許多來看兒童畫展的人,可以看到兒童藝術作品與現代藝術作品的相似之處——單純、清新、生氣、視野的純粹以及充滿幻想的驚奇”。美術學科根據其學科的特性,讓學生善于發現,善于在經典中尋求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關注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美術創作和表達。
2.學會提煉,提煉自己心中的感受
感受是外境與內心相互作用的核心。生命無常,但找到了生命燈火的課堂卻可以永恒。對生命的感悟有多懂,對課堂的把握就會有多真。兒童美術作為一種獨特的造型語言,有著一種穿越語言本身的能量,能生動的反映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
感受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比如說學生在進行科幻畫的創作中,在于細心觀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要引領學生去思考,我們的國家在農業中遇到危害怎么辦?沙塵暴來了可以有什么辦法來抵御和減少危害?你有什么發明創造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愛觀察、愛思考,讓學生不斷地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積累起一定的創作素材。圖1中表現的是學生感覺沙漠無人居住非常浪費,他發明了的房子是長在綠色植物上的,適合在干燥的環境中生長,這是一種對于綠色的渴望,這是一種對于環境保護的希望之情。圖2中學生聽到煤礦工人時有遇難的消息感覺到礦工在地下十分的不安全,所以想到有個安全的氣囊,可以保證人的生命安全。多可愛的學生啊,他們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他們的手表達的是我們大家心中的美好期望!
3. 學會使用,使用現代材質的藝術
“敢于創新和表現”是新課標新增的一個內容,這表明,學生的造型表現不只是一種基于材料的運用,學生還應需要追求“不同”。有的藝術作品是材質特別新穎,有的學生在設計椅子的時候考慮到了用環保的材料,廢物利用,有的學生則是在美觀程度上下功夫。藝術是個性的產物,是基于個人需要的自我表現。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儲備了相關的知識,量的積累,加上創造性的思維,就會有質的飛躍。
二、以意領氣——讓學生有形式的表達美感
大寫意注重方法和規律,求得畫面的統一與和諧。如同音樂一樣,有一個基調,有一個主旋律。
1.360度探索,使作品構思更巧妙
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列奧納多·達芬奇,他非常勤奮,是一位全才,他不僅研究藝術,也研究科學,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在美術課堂里,盡量選擇用正能量去讓學生感悟?!睹赡塞惿肥侨藗兯煜さ拿?,是什么讓這位天才有無限生機呢?創造優秀的作品,經典的創意來自于有一個巧妙的構思,傳世名作《蒙娜麗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佳作,她那神秘的微笑至今有著特殊的魅力。人物與背景的融合,畫面的構圖,都是經過推敲經營的。達芬奇說:“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厚積才能薄發,每個學生都有創造力,但其表現形式因人而異。
2.360度借式,使作品表達更豐富
兒童從學前期到小學期隨著年齡遞增,其創造力驟減的速度十分驚人。美術學習也有這種情況,兒童年齡越大,越不敢畫,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那問題在哪里呢?根據學生現有的美術素養,要進行多角度的探索,當學生遇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時,由寬開始,朝深發展,由一個點切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迪斯尼,這個名詞孩子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探索者,他從孩子們身上收獲靈感,從觀看的電影中得到創意。他創造了動漫形象米老鼠,創造了兒童樂園迪斯尼。美術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需要在360度借鑒的基礎上才能有所提升。羅恩菲德認為,這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關。藝術作品,可以借鑒構圖,可以借鑒非常具有樣式的韻味之作,可以借鑒自己所喜歡的元素。
3.360度借力,使作品表達更魅力
“借力”現代科技,你會發現美無處不在。看似和“藝術”毫無關系的蔬菜、種子,在電子顯微鏡下,你會發現富有美感的圖案。欣賞不同微距下的蔬果畫面,體驗從點、線、面、色與光的不同因素下,構成的形式美感;美的組合,欣賞不同蔬果的組合圖片,體會形式美的不同組合方式,掌握美的組合規律。如:對稱、對比、節奏、韻律、和諧、統一等。
三、以象達意——讓學生有自由的表達童趣
大寫意注重意趣和意態的表達,當孩子們有一種創造性的想法了,那么藝術的創意就自然而生。
1.交叉聯想,靈感突發
作家威廉 波羅馬說:創造性就是把那些看似不可聯結之物聯結起來的能力。美術第10冊中第一課《椅子設計》(圖3),導入時筆者先安排肢體表演。請學生嘗試用肢體來表現椅子的造型,可以是兩個或者三個學生合作設計。再結合生活中所見的椅子或者啟發未來椅子的特殊功能。設計椅子的靈感可以聯想到動物、植物、各種幾何形,數字或者考慮材質的不同,造型的美觀等等。
《字的創意設計》教學難點在于發掘出學生的創造力,以豐富的聯想裝飾文字。大膽創新利用不同的素材讓文字有所變化。新課程標準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的綜合化,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對于字的設計,可在多方面進行聯想。一個是中國文字的寓意,文字的歷史及其演變,第二可以是局部筆劃的變化,第三可以是偏旁或者部首的創意,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同為一個藝字,卻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現(圖4)。不管設計什么,關鍵是要展開聯想,將有新意的、新穎的點連結起來,合并和變化,使自己設計的作品有生命力。
2.學會傾聽,知停而行
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說:“藝術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強有力的手段,沒有這種感知力,任何一個研究領域里的創造思維都不可能?!敝袊嬛v究天人合一,有的學生畫畫非常大膽,但是不會傾聽世界的聲音,那么表現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物,只不過是動態不同而已,不是學生沒有能力,而是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如何去刻畫。這個學生在用陶泥創作時只能大致表現一種動態(圖5),也沒有什么細節。大寫意,重在意。可別人欣賞你作品時要明白你表達的是什么,要有一種真情的傳遞。那么我有意識的對這個學生進行跟蹤調查,讓他去“傾聽”筆者平時用的不同款式的包。剛開始,這個學生用陶藝做的包只是泥的堆積而已,可是后來,慢慢出現了一些精彩的東西。最后代表學校去市里參加比賽得到了市少兒手工大賽一等獎。這個案例說明一個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內被激發出來。
3.掌握天趣,賞心悅目
兒童的表達純樸而磊落,乃生機趣?!靶≈幸姶螅彝庥杏嘁??!闭缲S子愷的漫畫,在意筆的基礎上,“簡化”的造型方法可以產生豐富的藝術旨趣。寥寥數筆以外的白地……這叫做“空”,空然后有“生氣?!边@“空”即是稀疏的墨痕的底,利用這“白地”在于追求這空所帶來的靈動生氣。
四、實踐收獲
橫向比較:筆者對于接受大寫意式熏陶的學生與未接受的進行創意測試對比。接受訓練的學生不管在造型表現、設計應用還是綜合探索領域創造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有一定的想法??梢钥闯鰧W生在美術活動過程中的自由狀態,創意能力得到了自然發展和充分發揮。未接受大寫意的方式點燃創意的學生不會借鑒,也不會相關聯,缺少靈感。
縱向比較:筆者在低年級部分學生的實踐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美術課的興趣極大,愛問為什么。而能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力的標志。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大境界,以點帶面等大寫意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點燃創意,學生的作品在原有基礎上更具特色。
筆者在中高年級部分學生的實踐探索
中高年級的學生知識量稍微豐富些,其綜合素質得到自然發展,更適合與大寫意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表達。意象并不是自然形象的再現,它是經過思維活動進行加工、選擇和處理過的。兒童的心里意象會使他們具備敏銳的感受能力,從而使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景芝 《兒童繪畫心理與教育》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 《初中美術教學策略》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海寧市紫微小學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