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獸
1
自打有了NBA獎項的評選,爭議就沒有消停過,特別是本賽季在已經評選出來的幾大獎項中,最佳第六人和最佳防守球員都頗耐人尋味,很多人都在吐槽這其中的水分。在第六人的評選中,凱爾特人替補控衛伊薩亞·托馬斯明顯被黑了,獎杯最后落到了猛龍隊的路易斯·威廉姆斯手里。本賽季小托馬斯場均能夠砍下16.4分和4.2次助攻,特別是在他轉會波士頓之后場均數據漲到了19.0分和5.4次助攻,遠遠好于威廉姆斯的表現,但或許是因為他轉會之前在太陽的數據與威廉姆斯相差無幾,才在最佳第六人的評選中失敗。至于最佳防守球員,科懷·倫納德盡管缺席了一大堆比賽,而且他的第一選票輸給德拉蒙德·格林,但他最終還是獲獎了,哪怕格林在勇士引領了聯盟最佳防守,而且和倫納德相比,他的作用更多樣化,他可是防守過場上五個位置的男人。當然,本賽季的MVP雖然由斯蒂芬·庫里獲得,但是在評選時也出現了一些非議,畢竟詹姆斯·哈登同樣配得上這個榮譽,其實回顧一下NBA歷史,與榮譽失之交臂的球員并不在少數。
目前,NBA幾乎所有榮譽都由媒體評選產生,媒體對NBA各獎項的掌控力度達到了一種巔峰,不過當勒布朗·詹姆斯當年因為一票之差而無緣全票當選MVP時,那個沒給他投票的記者頓時成為眾矢之的,2000年那個沒把票投給沙奎爾·奧尼爾而投給阿倫·艾弗森的家伙也曾被怒批毫無職業操守。當媒體評獎連遭質疑時,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媒體評獎的客觀性到底有幾何。2013年最佳第六人評選,J.R.史密斯當選無可厚非,但是排在第二名的賈馬爾·克勞福德卻因為一名記者把票誤投給了喬丹·克勞福德而丟掉了一張第一選票,而喬丹·克勞福德卻因此高居排名第七,超過了馬努·吉諾比利、科里·布魯爾、J.J.雷迪克和卡爾·蘭德里。更搞笑的是,來自開拓者隊的盧克·巴比特竟然也有一張第三選票,而他那個賽季只有七場比賽的得分達到雙位數,還有七場比賽助攻超過了2次,很明顯這一票應該是擁有投票權的開拓者人員投的。
其實在所有這些獎項中,媒體評選MVP在歷年中所引發的口水戰和爭議無疑是最大的。一切都要從1980-81賽季的那場MVP評選變革說起——MVP評選從1955-56賽季開始,由NBA所有球員票選產生MVP,而從1980-81賽季開始,媒體取代了球員成為了游戲的掌控者,最能感受這種制度變化的無疑是那些處于1970年和80年代之交的球員。從某種意義上,評選的權力轉換也象征著標準的不同——球員評MVP注重球員的個人能力,于是“天勾”賈巴爾能在球隊僅40勝時卻勇奪MVP;而媒體則太在意球隊戰績,這導致了2008年的科比在個人數據下滑的情況下成功“搶”走打出個人生涯巔峰表現的克里斯·保羅的MVP。
一直以來,呼吁將獎項投票權返還給球員和教練的呼聲一直存在,因為媒體投票水分太大。首先,記者們過于注重數據而不看實際作用;其次是評選的時間不夠合理,重常規賽而輕季后賽;最后則是他們投票過于帶有感情色彩,尤其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手拿選票的記者們很難不被宣傳造勢所左右;當然,看錯球員名字或者投票時手滑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2
當然,那些握有投票權的主流媒體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主觀性。1990-91賽季,公牛61勝東部第一,開拓者63勝聯盟第一,MVP頒給了數據更好看的邁克爾·喬丹沒問題,但“滑翔機”德雷克斯勒卻連一張MVP第一選票都沒有,甚至連MVP排名前五都沒有看見他的身影,最佳陣容也被打入了第二隊。堂堂NBA第二分衛+聯盟第一的戰績居然遭此“暗算”,事后德雷克斯勒怒斥TNT和ESPN聯手忽略自己,而ESPN對此毫不諱言稱滑翔機該反思自己:為什么巴克利總能入選最受歡迎采訪陣容,而他卻總和記者交惡——那些年,總有記者指出滑翔機想跟喬丹攀比待遇,而滑翔機則怒斥記者亂寫。
巨星處理不好媒體關系的確是個很大的缺陷,而擅于與專家交朋友則受益良多,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喬丹,不過能和飛人結交的多是頂級媒體的名嘴名記。同樣的,勒布朗·詹姆斯在這方面干得也很不錯,他和ESPN、《體育畫報》等體育媒體的關系向來交好,從他13歲開始,他就開始學習與媒體打交道,而他的“天選之子”、“KingJames”的綽號也正是拜這些媒體所賜。和勒布朗比起來,科比的媒體人緣就差一些了,最典型的就是科比與ESPN的關系,OK組合的那些年里,ESPN經常大篇幅報道科比與禪師、鯊魚口水戰,言辭間語帶譏諷讓科比著實不爽。
肖恩·巴蒂爾就曾經暗批過科比的性格:“我總認為科比應該不止獲得一次MVP,如果投票者能更欣賞他的性格,他獲獎的次數應該更多一些。”巴蒂爾的這番話其實也算一語道破MVP評選的天機,在大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投票者的主觀感受將成為決定因素,就如同俄克拉荷馬媒體抱怨MVP票選不公的那樣,2011-12賽季的MVP給勒布朗當然行,給杜蘭特其實也未嘗不可,當然,最后的總決賽證明,勒布朗略勝一籌。類似的情況也在1997-98賽季上演過,那一年公牛和爵士同為62勝,但爵士常規賽雙殺公牛,而場均27分、10.3個籃板的馬龍比場均28.3分、但其他數據卻跌至生涯最低的喬丹更好看一些。按常理說,馬龍應該力壓喬丹榮膺MVP才對,但最終卻是喬丹高票當選MVP。
屬于常規賽的獎項就一定要頒給常規賽最好的球員,這或許就是評委們的一貫想法,但有時候媒體評獎往往還要看未來前景。以2003年最佳新秀評選為例,那年詹姆斯和安東尼個人數據相當,騎士35勝未進季后賽,掘金43勝殺入季后賽,而且安東尼還是更高效的得分手。任何其他一個賽季,安東尼都能輕松領跑最佳新秀獎,但詹姆斯似乎選秀前就預定了這個獎項,最終沒有出現兩人并列最佳新秀這個期望中的最好結果。勒布朗為何獨享最佳新秀?ESPN給出的說法是勒布朗個人前景更好:“新秀賽季場均20+5+5的人都必將成為超級巨星。”《丹佛郵報》對這個理由很氣憤:“這是在評選本賽季的最佳新秀,不是在評終身成就獎,總有人會單憑一句虛無的潛力更大就亂來。”其實這就是媒體評獎的另一面,當兩人差不多勢均力敵時,全看媒體的選擇了,而被媒體忽略的一方總會認定存在所謂的陰謀論。endprint

3
這些年,媒體評選NBA各類獎項時的爭議之所以多,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媒體喜歡唯數據論。2007年他們就因為馬庫斯·坎比的數據好看而將他推上了最佳防守球員的寶座,單看數據,坎比場均11.7個籃板、3.3次封蓋的確華麗,但問題是坎比身子骨過于單薄,一對一的正面單兵防守經常被強吃,而他所在的掘金也是NBA失分最多的球隊之一。所以那一年的評選結果一經出爐便引發了軒然大波。圣安東尼奧媒體抗議最激烈,他們替鄧肯和鮑文不平,尤其認為鮑文吃了個人數據太寒酸的虧,但他無疑是加里·佩頓之后最好的外線防守大師。
那一年唯數據論被批得一塌糊涂,受此教訓,媒體馬上反其道而行,選擇那些最佳防守球隊里的最佳防守球員,所以2008年凱爾特人的加內特、2013年灰熊的小加索爾當選最佳防守球員。盡管這兩位的籃板和蓋帽數據都稍顯寒酸,但他們所在的球隊卻是NBA防守最好的,但是選最佳防守球隊里的最佳防守球員依然有爭議,蓋帽多和搶斷多未必是好防守,而最佳防守球隊中的防守大師偏偏數據又不好看。特別是在小加索爾當選后,還是圣城媒體聲討的最兇猛,他們認為鄧肯再一次被忽視了,吉諾比利更是直言,媒體評選一直都有失偏頗,應該讓球員自己投票。
恢復球員自己投票幾乎每年都有人提議,作為勒布朗的前隊友,巴蒂爾還是直言評選應該做出改變:“我覺得應該是三分之一的選票給媒體,三分之一給球員,另外三分之一交到教練手中,這樣更好也更合理。”類似這種論調其實自1981年開始由媒體評選MVP時就伴隨左右,當時NBA還同時進行了球員調查,讓球員評出自己心目中的MVP,結果媒體評的MVP是“J博士”,而球員評出來的則是摩西·馬龍,顯然雙方的認知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而在MVP評選方面,鬧出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1961年和1962年拉塞爾連續拿到了MVP卻連續錯失最佳陣容第一隊,這種不可思議的程度絲毫不遜于2012年的最佳防守球員泰森·錢德勒落選最佳防守第一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雷人局面?為什么NBA會把常規賽個人獎項交給媒體評選呢?這固然是為了調動媒體的積極性,讓媒體對NBA有更強烈的參與感,以便更好地報道NBA。
奧尼爾生涯19年只在2000年拿到了一個MVP,對于史上最具統治力的巨星而言似乎顯得很寒酸,而“禪師”菲爾·杰克遜在常規賽的蓄力策略從某種程度上的確耽誤了很多常規賽榮譽,所以他經常自嘲:“沙克只有一個MVP,可我不也只有一個最佳教練嗎?”那是1996年,杰克遜帶領公牛隊打出破NBA紀錄的72勝10負,贏下他們第四個冠軍,當然這還省略了他61、67、69、62、67、65勝的賽季,在七年內,杰克遜贏了6個冠軍。有時候投票者不會選優勢最明顯的,而會為了多樣性去選其他人,杰克遜就是個例子,所以任何勒布朗被冷落的情況也是這個原因,喬丹也是,但是對于他倆,至少投票者們多次把獎頒給了他們,而對于杰克遜,他只有一個獎杯可以炫耀,當然,這并不會影響他的傳奇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