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4月21日至24日,帶著剛剛發布一個多月的尼康新款DX格式單反相機D7200,我們前往尼康日本東京總部及仙臺、櫪木工廠參觀訪問。短短四天中,我們近距離觀看了一只只尼康用戶心目中“神鏡”的制造過
程;體驗和了解了尼康工廠先進的現代化生產和管理體系;驚嘆于尼康在材料循環利用和環保方面的領先;當然,也少不了對D7200和尼康影像技術和理念的深入了解。
D7200發布于今年3月初,搭載去除低通濾鏡的2416萬像素DX格式CMOS傳感器,感光度范圍達到ISO 100-25600,并可擴展至Hi BW1、2。與前代D7100相比,D7200的影像處理器從EXPEED 3升級為EXPEED 4,處理器性能和速度都有較大提升;對焦點數量雖然保持在51個,但對焦范圍下限從-2EV升級到-3EV,使得弱光對焦的速度和精度都得以提升。
D7200使用了與D7100相同的模具,因此外觀差異微乎其微,傳感器從有效像素數上看也幾乎一致(2416萬對比2410萬)。不過感光范圍的擴大,處理器的換代升級,以及全新的對焦系統,使得D7200的性能整體上升了一個層次。
D7200加入了日漸主流的NFC近場通信和Wi-Fi無線傳輸功能。對D7200來說,支持NFC和Wi-Fi有一定的“必要性”。出于某些考慮,D7200并沒有翻轉屏(定位更高的尼康D750都有),導致在低角度或高位拍攝取景十分不便,此時Wi-Fi的無線取景功能就很有用了。對于沒有翻轉屏,尼康東京總部的技術人員解釋是為了優先保證機身尺寸小型化,不過我們覺得更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使用了和D7100相同的模具。也許下一代D7000系列機型就會加入翻轉屏吧?
在尼康所有的工廠中,仙臺工廠的地位有些特殊。這里不僅負責生產尼康最高端產品,比如D4S、D810和Df單反相機,而且還是尼康海外工廠的母工廠和技術支持中心,為所有尼康海外工廠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仙臺工廠還是尼康新技術的試驗地。東京總部研發出新技術后,就由仙臺工廠進行試驗生產,而且現在仙臺工廠也逐漸參與到產品的技術研發工作中。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尼康仙臺工廠也曾遭受重創,給尼康造成重大損失,但震后迅速恢復,至今已經完全看不到地震創傷的影子。
與仙臺工廠主要生產頂級單反相機相對應,櫪木工廠的生產以鏡頭為主,包括14-24mm F2.8G、24-70mm F2.8G等在內的鏡頭都在這里生產。車間內還有一處不允許參觀的區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在櫪木工廠,我們被允許走近生產線,近距離觀察鏡片研磨的生產工藝。一個工人按照標準工序熟練地同時操作6臺機器,平均一二分鐘即可輕松完成一對鏡片的研磨(僅指該名工人負責的該道工序)。據工廠技術人員介紹,從膠片時代到今天,鏡頭的設計水平和復雜度固然有極大變化,不過鏡片研磨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精度的提升,以及生產中品質管理的改進。
無論在仙臺還是在櫪木工廠,除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先進而高效的管理體系外,環保與對廢棄物的處理給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尼康工廠在生產中高度重視環保與廢物利用。集團整體嚴格按照ISO14001認證標準實施環境保護管理,對廢棄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極為高效。例如對金屬切削產生的碎屑,會進行細致的分離;所有廢棄的電線也會進行分類處理;利用專門的機器將包裝等塑料泡沫壓制成如大理石般堅硬的材料……在櫪木工廠,當我們問到如何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粘合失誤的鏡片時,尼康的技術人員表示會按照嚴格的產品管理流程進行調整,直到成為合格產品,盡管糾正錯誤的成本可能會大于廢棄重做。正因如此,一座尼康工廠產生的真正的廢棄物非常少,大部分都通過分類和再加工進行重復利用。反觀國內工廠,在這方面的差距恐怕更大于在生產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差距。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由于日本施行終身雇傭制,多數人都會數十年服務于一家企業。以仙臺工廠為例,自1971年建廠開始就在此工作的員工就有很多。在櫪木工廠也是同樣的情況,而且員工多來自當地。這種環境下員工的流動性固然很低,同時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是相當之高。當我們半開玩笑地問到,是否有尼康員工會跳槽到競爭對手公司工作時,尼康仙臺工廠廠長很認真地考慮之后回答:“也許會有,但肯定是極少數,在尼康工作的員工都非常喜歡尼康相機?!边@一點,在我們整個日本的參觀旅途中,在與不同地區的尼康員工的接觸中都深有體會。
由于大部分時間在工廠參觀,本次行程中拍攝的機會并不多。不過在有限的機會中,我還是得以體驗D7200的升級表現。其中最明顯的,無疑是弱光對焦能力降低到-3EV和對焦速度與精度的提升。其中一個小細節是D7200搭載的Multi-CAM 3500 II使用CMOS傳感器代替了CCD。在談到這一點時,尼康技術人員表示CMOS傳感器的噪點比CCD更少,從技術角度而言,CMOS更具前
景。有意思的是,在談及與佳能對焦技術的對比時,尼康技術人員表示:“我們認為還是對焦性能比對焦點數更重要。”